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黃智敏:因地制宜 整合資源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黃智敏:因地制宜 整合資源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嘉賓:黃智敏(中國氣象局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高級工程師)
循環經濟不是一個新概念。在國家大力推動下,循環經濟正在各地積極試點并推廣。最近,有消息顯示部分地區精心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并沒有創造顯著的效益,反而陷入債務泥潭。很多循環經濟項目發展不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冷靜反思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卻不經濟,這是為什么?
事實上,一提到循環經濟,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工業、制造業領域的廢水、肥料再利用,或者是垃圾循環處理。各地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也往往以工業為基礎。然而,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方面,農業方面的循環經濟模式缺少有人提及。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恰恰是最易上手,也最普遍的一個方面。
去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將圍繞循環工業、循環農業和循環服務業三大領域,以一系列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為抓手,構建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將通過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激勵農民自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有哪些高效的循環經濟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什么好方法?推廣起來又有哪些困難?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充分利用氣候資源
記者: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1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要增加糧食等農產品,那就需要發展資源科學利用的循環經濟。眾所周知,農作物的產量,90%—95%以上來自光合作用,這里面就有一個氣候資源利用問題。能否請您談談是否能夠利用氣候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黃智敏:氣候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人們應該把充分挖掘利用氣候資源,提高氣候生產力、光能利用率,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新的生長點。然而,氣候資源不像土地相對穩定,變率較大,尤其是一些氣象災害,既需要抗御,又更多的是順應。
記者:是否有一種模式,能夠充分利用現有氣候資源,并且能夠增加糧食或者其他作物的產量?因為氣候資源往往是不受人們控制的,所以這里面有沒有什么高效的方法?
黃智敏:其實有一種大家已經比較認可的方式,我們叫做高效種養模式。它的特點是在其設計與優化配置上,必須根據生態經濟學、農業氣象學、作物栽培學等原理,按系統科學方法,合理配置。因為是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問題,所以以生物生產為主導,充分挖掘氣候資源,力求使得土、水、肥、種等資源互為助力。反映到最終的結果上,則是按照生態、時空、物能流轉換、產業組鏈(網)等多種規律,通過工程、生態、生物、農藝上的技術改造以及采用適應性措施,對不同生態型作物(動物),各有偏好等差異的作物(動物)搭配,達到相容生物種群間相得益彰。也就是說,既發揮其生態功能,又發揮其立體增值效益。
因地制宜設計農業生態更能增加經濟效益
記者:這樣聽起來是一個特別好的概念,但是還有點不清楚。如何既發揮其生態功能,又發揮其立體增值效益?
黃智敏:想要發揮生態功能,重點是要掌握自然環境和氣候環境的特點。所謂生態功能,大多以農業濕地高效種養模式為例子。由于它產生在特定的濕地環境,而且又是曾經受到過人類活動干預的“濕地”。這一奢水且多種微地貌的環境,在生物圈中具有特殊的結構和功能屬性,它擁有豐富的水土,包括能引誘外來珍稀禽類,可攜帶補充微量元素或裝點優雅環境的資源;具有生物種群、群落的多樣性和較高的初級、次級生產力;能有效地調節氣候、調蓄洪澇漬水;能通過水的特有作用,淡化有害物質濃度、凈化環境、清除污染,可譽為準“自然之腎”的功能。因此,在此地所建立的高效種養模式,就應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包括對大環境和生物間自我生態調控功能。
而立體增值效益則是一個更高的要求,其高效種養模式應具有立體結構、生態功能、市場屬性、綜合效益。它不只是在景觀上立體,而是在生物再生產、經濟再生產上具有多維立體結構和功能。在廣度上,它講究生物多樣性,建筑在農、林、牧、漁、鳥、蟲、微等生物生產的環境中;在深度上,對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要具有相當的深度,如對氣候、土壤、水分、生物、勞力、資金、物資、科技、信息等資源的開發要統籌規劃,既深度開發,又積極保護;在高度上,既把握物、能流轉換規律,適度延伸食物鏈(網),又按照經濟增值(殖)規律,延伸產品加工、貯運、銷售鏈條,達到多維經濟增值。
記者:這樣聽起來,如果能夠在農業循環經濟的層面,集資源優勢于一體,借助于理性的人為干預,那么很多無法利用的資源都可以高效利用了。目前有哪些具體的模式在農村推廣呢?
黃智敏:其實具體的形式有很多,主要依靠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而各有不同。總體來講大致有四種。一是單純高效種植模式,即充分利用氣候、土地、生物適應性的時空差,在周年內實行作物連、間、套、混、再生,達到一年二、三熟或多種多收。這是一種以提高復種指數為核心的模式。二是單純高效養殖模式,充分利用空間、水體,人為構建食物鏈或加增益、減耗環,實行魚、禽、畜立體分層混、套、兼養。諸如家魚分層養殖,上層為肥水性鰱、鳙魚,主食浮游生物;其排出糞便有利于水草生長,可供中層草食性草、鳊魚食用;下層為鯉、鯽魚屬雜食性魚,主食螺螄等底棲小型動植物,殘屑等。這樣各得其所。三是種養結合的高效模式,充分利用土地、水體、空間,對不同生態型動植物進行立體種養,優化配置;或按物能流轉換規律,使之在各自生態位共生共棲,互利互惠。典型的例子是甘蔗與食用菌間作,食用菌收后,將菌渣粉碎,摻制菌糠飼料喂豬,豬排糞便喂魚。四是種植與加工、養殖與加工結合的高效模式,形成現代生態立體種養加模式,可以綜合增值。
缺乏人才阻礙高效種養模式推廣
記者:如果能按照這種思想來進行設計并付諸實施,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是極大的促進。那么這種高效的種植模式,在現實中推廣情況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難?這又是為什么?能否具體講一講?
黃智敏:其實,高效種養優化模式,從它誕生時就受到了省、市(地區)縣級黨委與政府的高度重視。如在湖北荊州市,政府專門行文推廣“四湖研究”高效種養優化模式成果,并組織專家教授講師團,巡回16個縣市,講成果推廣萬人大課;現在有13種高效種養優化模式,在湖北省推廣達百萬畝以上。很多媒體也給予了報道,也就是說,在現實中是有很多成功成熟的案例的。
然而,近些年來,由于原來一些推廣優化模式的農民,年事已高,年輕一代農民大量涌入城市打工;加之優化模式屬精耕細作,當然也要求有一定的科技知識;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幾近解體,這樣與20世紀90年代推廣盛期相比,面積有所萎縮。但有部分農民應用高效種養優化模式的優化機理,根據市場需求,配置了新的模式,如在潛江市試驗、示范的蝦稻共生(即小龍蝦與水稻)優化模式,它既能收入可觀的小龍蝦又能收入無污染生態優質米一季水稻,類似這種模式也正在嶄露頭角。
記者:未來在應用高效種養優化模式的設計思路與機理上,如何在廣大農村、農民中推廣開來?是否還有賴于政府等有關部門的頂層設計?
黃智敏:由于高效種養優化模式屬農業循環經濟范疇,人們不可等閑視之。加之目前在農業科研成果推廣上,正在向有利的方面轉化,只要能再度引起基層政府與相關部門重視,是可以進一步推廣與發展的。在我看來,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行政倡導號召,社會各界共促;依靠種田大戶,培植示范基地;科技部門牽頭,組織觀摩培訓;依靠媒體宣傳,疏通產品營銷。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