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教育是農業”——因材施教 全面發展
“教育是農業”——因材施教 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農業。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對陶行知先生此番話認識不斷加深,并把“教育是農業”作為自己的教育觀。
我認為,教育是農業的教育觀,是尊重人才成才規律的,它著眼于每一個學生潛能的開發,著眼于每一個學生才華的發現和發展。學校因學生而存在,一切教育活動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使學生在學校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好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考試分數高,還要身體素質好,解決問題能力強,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育是農業。農業的對象是有生命的生物,教育的對象是有生命的孩子。農業強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教育則需要適宜的環境和恰當的教育時機。
教育是農業。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陽光、空氣、水分,教育則追求教育的整體合力。
好學校要有好教師。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增長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其人格的完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好的教師要有碩大的愛心,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藝術。
好學校要有豐富的校本課程。課程是滋養學生生命成長的土壤養分,它決定著學生發展的寬度。好學校的課程不是單一的,它應該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足夠的校本課程資源。
好學校要有科學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興趣、態度、意志、習慣、方法等)潛能的開發,強調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生活上的自我管理、學習上的自主合作,突出學生自主發展。
目前,我們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簡言之,是在一味追求成績的同時,對教育本質認識的遺失。教育的本質就是要使一個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它是一個使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對教育本質認識的遺失,直接可以看到的是: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燈光加汗水的現象依然可見。究其原因,絕對是太多太嚴重的大工業生產的模式。教育若一味熱衷于工業生產的“效率”,必然會造成對“個性化”的遺忘,轉而追求“批量化、標準化”。因此,我們的學校教育缺乏了和諧性,沒有了主體性,更談不上生動性與選擇性。
針對這些不足,“教育是農業”的觀點強調:教育過程的實施和學生發展的實現必須以個性差異性為基礎,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喚醒學生追求自我成長的生命意識,提供適合每一個學生智能特點及個性特長的教育方式,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以開發和發展,實現素質提升與成績提高的完美結合,從而實現教育的創新,達到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持續發展的三位一體的發展目標,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這就是我們富有智慧的教育—“不為教育而贏得教育,不為教學而贏得教學”。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