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農藥殘留對我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農藥殘留對我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來源: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13-11-29 閱讀次
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化學農藥在人類農業文明和社會進步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有史以來人類所創造的全部工具和產品,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同時總是同某種程度的危險并存。技術的進步永遠與新的風險相伴而生,農藥也難能避免。對于農藥污染影響的廣泛性與嚴重性,1982年,日本學者見理朝正對其進行過總結,它涉及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從經濟學上Pimentel等對農藥的使用造成的損失也進行過分析,結果表明農藥的使用使美國農戶每年造成的直接損失(殺傷天敵、抗性增強、作物損傷)近30億美元;引起社會與環境的總代價高達8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化學農藥效益值162億美元的50%。說明化學農藥在產生一份經濟效益的同時,還產生半份的環境負效應,可見農藥的污染及其引起的損失是相當嚴重的。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國民經濟快速持續發展,近10年來我國農藥生產量增長了近3倍,從1993年的23.3萬t增加到2003年的86.3萬t;農藥使用量從22.6萬t增加到25.9萬t,增長了14.6%。我國農藥工業基礎薄弱,農藥科研技術水平落后。農藥行業的現狀可概括為:
農藥品種多,質量低,使用方法簡單,用量大、效率低,農產品中殘留量高,對環境污染嚴重。本文就農藥殘留問題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初步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1 農藥殘留對我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藥殘留作為技術壁壘將嚴重阻礙我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其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農藥殘留影響人民生活質量 近年來,中國農業已進入從數量向質量的轉換時期,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日益增長,祟尚自然、綠色消費成為時尚。而農藥殘留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也是政府部門和廣大城鄉居民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從目前市售農產品來看,能夠通過農殘儀檢驗的產品是相對較少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相距甚大,不少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情況令人擔憂,因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1992~1996年據26省、市的不完全統計,5年間全國共報告農藥中毒247 349例,年均病死率9. 95 % ,其中生產性中毒61 102例(24.7%) , 89.5 %是因使用殺蟲劑引起的,又以高毒類有機磷殺蟲劑甲基對硫磷和甲胺磷為主;1997至2003年全國共報告農藥中毒108372例,其中生產性中毒27 511例,生活性中毒80 861例,分別占總中毒例數的25. 39 %和74.61 %。
農藥殘留嚴重限制我國農副產品對外貿易目前世界上大宗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國際市場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各國對進口的農產品品質、衛生、安全等技術要求愈來愈嚴格,尤其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對農產品中的農藥、獸藥殘留,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含量標誰的規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門檻越來越高,成為了“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如日本對我國菠菜規定的“毒死蜱”殘留量標準是不超過0.01 mg/kg ,但是對本國大量生產的蘿卜規定的限量標準卻高達3mg/kg,相差300倍之多。由于其具有名目繁多、復雜多變、偽裝隱蔽等特點,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頻頻受阻,由于農藥殘留量超標,被拒收、退貨或銷毀的現象時有發生。據統計,綠色壁壘造成我國農產品每年出口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 ,價值高達幾百億元。
農藥殘留阻礙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 綠色農業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綠色農業是指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開發。廣義的綠色農業,有別于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農業生產體系,是高效、低耗、無公害的開放型農業系統。
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農業發展的趨勢和走向。但我國農業生產現狀與這一要求和趨勢還不相稱,原因之一即在于農藥殘留。食品、蔬菜等農產品因殘留超標而難以跨越國外“綠色壁壘”,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對發展開放型農業構成嚴重威脅。這種狀況不改變,我國的綠色農業建設與發展就無從談起。
由上述可知,解決農藥殘留問題是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問題。降低或消除農藥殘留的根本原則在于明確我國農藥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無公害農藥”。
2 解決農藥殘留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堅持正確的農藥發展方向 目前,農藥研究和生產已逐步以安全性和環境相容性作為前提和基礎。人們已形成一致的共識:未來的農藥應稱之為“無公害農藥”。然而,“無公害農藥”只是公眾對農藥發展方向的一種主觀愿望,其中包含著要求農藥“零風險”(zero risk)、“零殘留”(zeroresidue)的涵義。從我們國情出發,目前所公認的農藥發展方向是“高效、安全、經濟、便利”。具體論述如下:
高效:主要指要研究和開發作用靶標、作用方式比較特殊,生物活性很高,單位面積施用量很低的農藥種類和品種。這些品種對防治對象高效,其研制可以是化學合成,但更應注重從天然產物中發現。
安全:一方面要求農藥的有效成分毒性低,對人、畜、有益生物、生態環境具有高度的選擇安全性;一方面是要改進施藥技術,盡量減少藥劑施用時與人、畜、非靶標生物、環境的接觸,使藥劑最大限度地發揮其防治和保護作用。
經濟:在考慮防效的同時也要考慮經濟效益,要從最佳收益區域內選擇農藥使用品種、劑量、時間和方法,以達到增產、增收、投資少、收益多的目的。
便利:以方便使用、易發揮藥效為目標,發展新劑型,新的施藥方法和技術。同時亦要考慮制劑中所用助劑對人、畜及環境的影響。濃乳劑和微乳劑(水基乳油)、懸浮劑、水分散性粒劑、水面漂浮劑、緩釋劑、多功能混合制劑等劑型,撒施法、種衣劑、種子處理法、高性能噴霧器等是現在的發展和研制方向。另外,集藥劑和施藥器械于一體的新產品是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力發展新型無公害農藥 創制開發新型化學農藥:近年來,世界各大公司開發的和正在開發的化學農藥焦點在作用機理獨特的、結構不對稱的及雜環類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相對來說具有安全性高、高效、與其它殺蟲劑無交互抗性等優點。隨著世界知識產權及專利法在我國的實施,我們除了充分利用專利戰略,加速開發那些國內尚未生產,并又有市場的即將過期或已經過期的專利產品外,還必須走完全創制之路。特別要緊緊跟上國際化學農藥的研究趨勢。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縮短與國際農藥行業的差距,逐步完善我國的農藥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生物農藥,重視植物源農藥的研發:
21世紀植物保護的特點是將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重點是調節和控制有害生物種群的密度,確保生態平衡,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殺滅有害生物。生物農藥的防治策略正符合這一要求。我國是生物農藥大國,對于生物農藥的研究、應用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產品開發上也具世界前列。雖然發展生物農藥是創制新農藥的重要途徑,但在具體的研究和開發中,還應有側重點。對我國來說,微生物源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應是生物農藥的發展主流,尤其是應大力發展植物源農藥。新型植物源農藥的研制,是在發揚中華民族傳統中醫學的基礎上發掘我國自己的植物資源,按照農藥工藝的要求所創制的一類新型農藥。
特別是直接利用植物材料生產農藥制劑,基本上不存在知識產權問題。這類農藥的作用靶標、作用機理均較特殊,例如,印楝素對一些昆蟲有拒食作用,能夠使許多昆蟲停止發育,是植源性內分泌激素拮抗物,其靶標為腦神經分泌系統、心側體、前胸腺,擾亂昆蟲的內分泌,影響促前胸腺激素(PTTH)的合成和釋放,減低前胸腺對PTTH的感應而造成20-羥基蛻皮酮的合成、分泌的不足,致使昆蟲變態、發育受阻。目前我們國家在此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1985年至2004年9月,我國在植物農藥技術領域內共申請發明專利787件,其中國內申請739件,占植物農藥專利總件數的94%,國外申請48件,僅占植物農藥申請量的6%,并已登記和生產了多種植物性殺蟲劑,值得引起重視。
調整和優化農藥制劑產品結構:為降低或消除農藥的“公害”,農藥劑型正朝著水性、粒狀、多功能、省力化和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一些高效、安全、經濟、省力化的劑型正在興起,并將部分或大部取代那些污染大的乳油、粉劑等劑型。濃乳液劑、微乳劑等均是以水為媒體的劑型,可解決乳油中溶劑毒性大的問題;無粉塵影響的懸浮劑或顆粒狀可濕劑可替代可濕性粉劑。種衣劑、水分散粒劑、干流動劑、注干液劑、熱霧劑、微膠囊劑、錠劑、袋劑、凝膠劑、膜劑和片劑等均為“無公害”的劑型,應大力發展。另外,釋放數量可控、釋放時間可控和釋放空間可控的控制釋放劑也是農藥新劑型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將生物工程技術引入農藥的開發與生產:
1996年以后全球農藥市場的一個顯著變化是農業生物技術產品被列入農藥銷售市場范疇,當然,這些生物技術產品主要指轉基因產品,包括抗蟲作物、耐除草劑作物等生物工程產品。除此之外,生物工程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農藥研究的各個領域。在植物源農藥開發中,植物資源的短缺是限制其產業化的瓶頸問題。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利用植物細胞培養生產植物活性物質可解決這一難題。利用細胞培養法生產除蟲菊等植物殺蟲次生代謝物目前已取得較大進展,有的已逐步實現產業化。另外,利用發狀根培養、內生菌發酵等生產植物源活性物質的研究也日益興起。
加強農藥市場的管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管理水平至少相差60~70年。應進一步加強農藥市場監督管理的力度,強化農藥管理體系建設。
我國已于1999年8月簽署了5鹿特丹公約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2004年12月29日也通過決議批準5鹿特丹公約6。為促進化學品和農藥的良好管理,還要進一步加強農藥法規建設,規范農藥管理工作,改善農藥安全評價手段,提高農藥評價技術水平,完善農藥登記資料要求等。另外,還要積極、合理地引進國外優良農藥品種,現代化的技術和設備,先進的經營、管理措施或興辦合資企業,使設備、技術、管理和產量、質量同時上水平、上檔次。
成立集團公司,統籌安排農藥生產、經營和銷售:農藥公司的合并、重組、創建為集團公司是目前世界農藥工業的發展趨勢。如2000年底,諾華與捷利康公司合并,成立先正達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農藥公司;2001年拜耳收購安萬特公司成立新的拜耳公司排名第二。在這種國際大氣候的影響下,同時針對我國目前農藥行業高度分散這一特點,很有必要按地域或按行業分工、企業兼并或內部改組,成立有較大規模的集團公司,使農藥生產企業大型化。這樣有利于企業增加科研投資,增強農藥開發能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同時,還有利于統一組織安排農藥產品銷售、農藥生產中原料及中間體的生產和配套供應,特別是有必要發展綜合性化工企業。這樣可顯著增強企業實力,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有史以來人類所創造的全部工具和產品,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同時總是同某種程度的危險并存。技術的進步永遠與新的風險相伴而生,農藥也難能避免。對于農藥污染影響的廣泛性與嚴重性,1982年,日本學者見理朝正對其進行過總結,它涉及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從經濟學上Pimentel等對農藥的使用造成的損失也進行過分析,結果表明農藥的使用使美國農戶每年造成的直接損失(殺傷天敵、抗性增強、作物損傷)近30億美元;引起社會與環境的總代價高達8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化學農藥效益值162億美元的50%。說明化學農藥在產生一份經濟效益的同時,還產生半份的環境負效應,可見農藥的污染及其引起的損失是相當嚴重的。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國民經濟快速持續發展,近10年來我國農藥生產量增長了近3倍,從1993年的23.3萬t增加到2003年的86.3萬t;農藥使用量從22.6萬t增加到25.9萬t,增長了14.6%。我國農藥工業基礎薄弱,農藥科研技術水平落后。農藥行業的現狀可概括為:
農藥品種多,質量低,使用方法簡單,用量大、效率低,農產品中殘留量高,對環境污染嚴重。本文就農藥殘留問題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初步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1 農藥殘留對我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藥殘留作為技術壁壘將嚴重阻礙我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其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農藥殘留影響人民生活質量 近年來,中國農業已進入從數量向質量的轉換時期,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日益增長,祟尚自然、綠色消費成為時尚。而農藥殘留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也是政府部門和廣大城鄉居民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從目前市售農產品來看,能夠通過農殘儀檢驗的產品是相對較少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相距甚大,不少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的情況令人擔憂,因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1992~1996年據26省、市的不完全統計,5年間全國共報告農藥中毒247 349例,年均病死率9. 95 % ,其中生產性中毒61 102例(24.7%) , 89.5 %是因使用殺蟲劑引起的,又以高毒類有機磷殺蟲劑甲基對硫磷和甲胺磷為主;1997至2003年全國共報告農藥中毒108372例,其中生產性中毒27 511例,生活性中毒80 861例,分別占總中毒例數的25. 39 %和74.61 %。
農藥殘留嚴重限制我國農副產品對外貿易目前世界上大宗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國際市場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各國對進口的農產品品質、衛生、安全等技術要求愈來愈嚴格,尤其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對農產品中的農藥、獸藥殘留,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含量標誰的規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門檻越來越高,成為了“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如日本對我國菠菜規定的“毒死蜱”殘留量標準是不超過0.01 mg/kg ,但是對本國大量生產的蘿卜規定的限量標準卻高達3mg/kg,相差300倍之多。由于其具有名目繁多、復雜多變、偽裝隱蔽等特點,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頻頻受阻,由于農藥殘留量超標,被拒收、退貨或銷毀的現象時有發生。據統計,綠色壁壘造成我國農產品每年出口損失相當于當年出口總額的20% ,價值高達幾百億元。
農藥殘留阻礙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 綠色農業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綠色農業是指綠色食品的生產和開發。廣義的綠色農業,有別于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農業生產體系,是高效、低耗、無公害的開放型農業系統。
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農業發展的趨勢和走向。但我國農業生產現狀與這一要求和趨勢還不相稱,原因之一即在于農藥殘留。食品、蔬菜等農產品因殘留超標而難以跨越國外“綠色壁壘”,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對發展開放型農業構成嚴重威脅。這種狀況不改變,我國的綠色農業建設與發展就無從談起。
由上述可知,解決農藥殘留問題是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問題。降低或消除農藥殘留的根本原則在于明確我國農藥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無公害農藥”。
2 解決農藥殘留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堅持正確的農藥發展方向 目前,農藥研究和生產已逐步以安全性和環境相容性作為前提和基礎。人們已形成一致的共識:未來的農藥應稱之為“無公害農藥”。然而,“無公害農藥”只是公眾對農藥發展方向的一種主觀愿望,其中包含著要求農藥“零風險”(zero risk)、“零殘留”(zeroresidue)的涵義。從我們國情出發,目前所公認的農藥發展方向是“高效、安全、經濟、便利”。具體論述如下:
高效:主要指要研究和開發作用靶標、作用方式比較特殊,生物活性很高,單位面積施用量很低的農藥種類和品種。這些品種對防治對象高效,其研制可以是化學合成,但更應注重從天然產物中發現。
安全:一方面要求農藥的有效成分毒性低,對人、畜、有益生物、生態環境具有高度的選擇安全性;一方面是要改進施藥技術,盡量減少藥劑施用時與人、畜、非靶標生物、環境的接觸,使藥劑最大限度地發揮其防治和保護作用。
經濟:在考慮防效的同時也要考慮經濟效益,要從最佳收益區域內選擇農藥使用品種、劑量、時間和方法,以達到增產、增收、投資少、收益多的目的。
便利:以方便使用、易發揮藥效為目標,發展新劑型,新的施藥方法和技術。同時亦要考慮制劑中所用助劑對人、畜及環境的影響。濃乳劑和微乳劑(水基乳油)、懸浮劑、水分散性粒劑、水面漂浮劑、緩釋劑、多功能混合制劑等劑型,撒施法、種衣劑、種子處理法、高性能噴霧器等是現在的發展和研制方向。另外,集藥劑和施藥器械于一體的新產品是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力發展新型無公害農藥 創制開發新型化學農藥:近年來,世界各大公司開發的和正在開發的化學農藥焦點在作用機理獨特的、結構不對稱的及雜環類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相對來說具有安全性高、高效、與其它殺蟲劑無交互抗性等優點。隨著世界知識產權及專利法在我國的實施,我們除了充分利用專利戰略,加速開發那些國內尚未生產,并又有市場的即將過期或已經過期的專利產品外,還必須走完全創制之路。特別要緊緊跟上國際化學農藥的研究趨勢。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縮短與國際農藥行業的差距,逐步完善我國的農藥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生物農藥,重視植物源農藥的研發:
21世紀植物保護的特點是將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重點是調節和控制有害生物種群的密度,確保生態平衡,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殺滅有害生物。生物農藥的防治策略正符合這一要求。我國是生物農藥大國,對于生物農藥的研究、應用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產品開發上也具世界前列。雖然發展生物農藥是創制新農藥的重要途徑,但在具體的研究和開發中,還應有側重點。對我國來說,微生物源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應是生物農藥的發展主流,尤其是應大力發展植物源農藥。新型植物源農藥的研制,是在發揚中華民族傳統中醫學的基礎上發掘我國自己的植物資源,按照農藥工藝的要求所創制的一類新型農藥。
特別是直接利用植物材料生產農藥制劑,基本上不存在知識產權問題。這類農藥的作用靶標、作用機理均較特殊,例如,印楝素對一些昆蟲有拒食作用,能夠使許多昆蟲停止發育,是植源性內分泌激素拮抗物,其靶標為腦神經分泌系統、心側體、前胸腺,擾亂昆蟲的內分泌,影響促前胸腺激素(PTTH)的合成和釋放,減低前胸腺對PTTH的感應而造成20-羥基蛻皮酮的合成、分泌的不足,致使昆蟲變態、發育受阻。目前我們國家在此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1985年至2004年9月,我國在植物農藥技術領域內共申請發明專利787件,其中國內申請739件,占植物農藥專利總件數的94%,國外申請48件,僅占植物農藥申請量的6%,并已登記和生產了多種植物性殺蟲劑,值得引起重視。
調整和優化農藥制劑產品結構:為降低或消除農藥的“公害”,農藥劑型正朝著水性、粒狀、多功能、省力化和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一些高效、安全、經濟、省力化的劑型正在興起,并將部分或大部取代那些污染大的乳油、粉劑等劑型。濃乳液劑、微乳劑等均是以水為媒體的劑型,可解決乳油中溶劑毒性大的問題;無粉塵影響的懸浮劑或顆粒狀可濕劑可替代可濕性粉劑。種衣劑、水分散粒劑、干流動劑、注干液劑、熱霧劑、微膠囊劑、錠劑、袋劑、凝膠劑、膜劑和片劑等均為“無公害”的劑型,應大力發展。另外,釋放數量可控、釋放時間可控和釋放空間可控的控制釋放劑也是農藥新劑型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將生物工程技術引入農藥的開發與生產:
1996年以后全球農藥市場的一個顯著變化是農業生物技術產品被列入農藥銷售市場范疇,當然,這些生物技術產品主要指轉基因產品,包括抗蟲作物、耐除草劑作物等生物工程產品。除此之外,生物工程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農藥研究的各個領域。在植物源農藥開發中,植物資源的短缺是限制其產業化的瓶頸問題。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利用植物細胞培養生產植物活性物質可解決這一難題。利用細胞培養法生產除蟲菊等植物殺蟲次生代謝物目前已取得較大進展,有的已逐步實現產業化。另外,利用發狀根培養、內生菌發酵等生產植物源活性物質的研究也日益興起。
加強農藥市場的管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管理水平至少相差60~70年。應進一步加強農藥市場監督管理的力度,強化農藥管理體系建設。
我國已于1999年8月簽署了5鹿特丹公約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2004年12月29日也通過決議批準5鹿特丹公約6。為促進化學品和農藥的良好管理,還要進一步加強農藥法規建設,規范農藥管理工作,改善農藥安全評價手段,提高農藥評價技術水平,完善農藥登記資料要求等。另外,還要積極、合理地引進國外優良農藥品種,現代化的技術和設備,先進的經營、管理措施或興辦合資企業,使設備、技術、管理和產量、質量同時上水平、上檔次。
成立集團公司,統籌安排農藥生產、經營和銷售:農藥公司的合并、重組、創建為集團公司是目前世界農藥工業的發展趨勢。如2000年底,諾華與捷利康公司合并,成立先正達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農藥公司;2001年拜耳收購安萬特公司成立新的拜耳公司排名第二。在這種國際大氣候的影響下,同時針對我國目前農藥行業高度分散這一特點,很有必要按地域或按行業分工、企業兼并或內部改組,成立有較大規模的集團公司,使農藥生產企業大型化。這樣有利于企業增加科研投資,增強農藥開發能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同時,還有利于統一組織安排農藥產品銷售、農藥生產中原料及中間體的生產和配套供應,特別是有必要發展綜合性化工企業。這樣可顯著增強企業實力,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技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