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金融危機影響農業,農民增收承受壓力
金融危機影響農業,農民增收承受壓力
金融危機繼續影響各行各業,農業方面,甚至擴展到整個農產品市場。農業面臨著比以往更嚴峻的挑戰。為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有效強化農業基礎,政府推出了不少方針政策,農業補貼、取消關稅、提高出口退稅等等,從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入手,來鼓勵和幫助企、農民度過難關。盡管政府已經全力投入和支持,但是農民的境地仍然復雜。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已向整個農產品蔓延
驕陽似火,在室外站上一會兒就汗如雨下。但是在江蘇萬德福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包裝車間里,由于冷藏設備的開啟卻讓人感到極度寒冷,一如這家公司董事長黃建青心底的溫度。這是一家專門做速凍果蔬出口的企業,通過訂單農業組織周邊農戶種植藍莓、黑莓、草莓等果蔬,速凍處理后出口歐洲。2006年時,出口一噸黑莓曾給企業帶來6000元的利潤,但是這場仍在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幾乎將這些利潤全部帶走,還帶來大量庫存積壓和每出口一噸草莓就虧掉600—900元的傷痛。面對著一落千丈的價格,黃建青為了保住市場只有咬牙堅持。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農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黃建青的遭遇提供了生動的注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雖然廣袤的鄉村略顯偏遠,但是仍然擋不住危機的蔓延。
業內人士分析,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下滑,會通過國際農產品貿易、國際資金流動、農產品期貨、農業跨國公司收購兼并等形式,向我國農業領域傳遞影響;由于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對外依存度增強,國際農產品市場的變化都將快速傳到我國,國際農產品市場需求的縮小,使我國農產品出口困難加大;一些中小企業發生困難或倒閉,企業減薪或裁員,嚴重影響了農民工就業和增收;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下滑,給我國保持合理農產品價格水平帶來下行壓力。今年1至4月,我國農產品出口累計金額116.2億美元,同比下降9.3%。全國許多省份的農產品出口出現了“量價齊跌”的局面。
專家分析,與去年底相比,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已從市場流通領域向生產加工領域、從出口農產品向整個農產品蔓延,農業、農民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市場風險和壓力。國際金融危機還使許多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對進口的農產品設置各種新型貿易壁壘。據商務部調查,我國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國外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推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隨著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國民經濟已呈現回暖跡象。但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將持續蔓延,我國農業面臨比以往更加嚴峻的挑戰。
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必須強化農業基礎
豬價、肉價的大起大落,同樣考驗著雙匯集團這家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但是面對危機影響的不斷深入,雙匯卻在今年1—5月取得了產銷規模、利潤、稅金全部兩位數的增長。原因何在?主動調整養殖、肉類加工、產品結構;加強專業化采購,嚴格檢驗檢疫,保證食品安全;完善產業鏈,增強產業集聚效應等,成為雙匯化解危機挑戰的制勝法寶。和雙匯一樣,很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面危機挑戰,在加強自身抗風險能力的同時,主動穩定農產品生產,帶動農民增加收入。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影響全面、深刻,有效應對當前金融危機必須強化農業基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首要是穩定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糧食生產。
為了穩定糧食生產,一系列含金量極高的惠農政策連續出臺:
提高最低收購價。去年10月國家明確提出,較大幅度提高2009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其中,白小麥、紅小麥、混合小麥每斤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比今年提高13%、15.3%和15.3%。今年初又提出,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并大幅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2009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
加大補貼力度。2009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比去年增長20.2%,達到7161.4億元。其中,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補貼”12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9.4%。
穩定和擴大農產品出口。
信貸資金積極支持農業生產。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積極提供信貸資金支持春耕生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以來,農業銀行把支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扶持重點,貸款2407億元扶持春耕抗旱、農村飲水安全、灌區節水改造、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河道綜合治理等項目。目前,農發行貸款支持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99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208家。
產業化經營提升農產品綜合競爭能力,是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方四清,今年44歲,湖北省老河口市李樓辦事處方營村人。家里的8畝地種了水稻和玉米。去年他們村和湖北奧星糧油公司簽訂了種植訂單,不僅種子、農藥、化肥都由公司提供,水稻收獲時還按每斤高出市場價1角錢收購。這不僅讓老方嘗到了訂單農業的甜頭,更是讓周圍其他村的村民羨慕不已。
專家對此的解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大特點,就是從政策要求到制度安排,都要求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比較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不僅大大降低了農戶的經營風險,還可以通過訂單合同保障農民收入。數據顯示,2008年龍頭企業原料采購值達到1.56萬億元,為保障農民的農業生產性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08年底,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9808萬戶,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年戶均增收1700多元;全國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三品”認證的龍頭企業達1.24萬家,涵蓋9600多個產品。
從長遠來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穩定農民的生產性收入預期,還有助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形成農產品的成本優勢,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而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
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國家已經在財政、稅收、金融、出口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政策,龍頭企業開展基地建設、技術和設備改造等將獲得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將可以分別享受所得稅減免和出口退稅;金融機構將在貸款展期、續貸和項目寬限期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給予支持。
但是,這些政策是否得到很好地落實,要打個問號。日前在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和人民日報經濟部聯合召開的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座談會上,內蒙古農業廳副廳長周文毅呼吁,龍頭企業連接城市鄉村、連接工業農業、連接生產消費,是統籌城鄉中最活躍的因素,扶持企業就是幫助農民。一些龍頭企業代表提出,希望各級財政大幅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探索財政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模式;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稅收支持政策,擴大農產品初加工稅收優惠適用范圍;增加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投放規模,并給予利率優惠;龍頭企業的生產用電價格參照農業生產價格,給予優惠。
金融危機,不但考驗著企業和農民的面對危機能力,同時也是對各國政府的一次強有力的考驗。企業、農民能否順利應對危機,最后以更強的姿態走出危機,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政府起著引導作用。因此,政府在這個關鍵時刻,更能體現他們的執政力度和宏觀調控能力。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袁州已簽三千余萬公斤糧食收購單
- 下一篇:關稅下調再促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