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國常會:推出穩定農業生產等六大舉措,保持糧食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
國常會:推出穩定農業生產等六大舉措,保持糧食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三農”工作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中之重。11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再次聚焦“三農”,審議通過“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具體包括六方面內容。
一是穩定農業生產。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糧食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提升儲備和市場調控能力。二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聚焦種子、農機等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是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值收益留給農民。四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五是加快農村重點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脫貧地區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農業農村領域的專項規劃,將“十四五”規劃中農業農村相關內容進一步具體化,落實中國步入新階段后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等相關會議、政策、文件的有關內容。
李國祥指出,其內容包括階段性目標、推進步驟、具體措施等,“將我國現在農業農村發展新階段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戰略、目標、思路具體化,以更好地指導和引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工作。”
穩定農業生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姜長云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是農業現代化加農村現代化,而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耦合共生、融合互補、協調互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注意農業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之“根”。
“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農業現代化;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更是底線要求。” 姜長云稱。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放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位置,其中最先提及的,就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要穩定農業生產,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糧食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提升儲備和市場調控能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聚焦種子、農機等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保障糧食安全是關系國之大者的核心要害,也是穩定農業生產的重點內容。在10月20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談到,今年我國秋糧增產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李國祥表示,除了保障糧食總產量之外,穩定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等還涉及農業產品的結構性矛盾即飼料糧存在缺口、農產品品質有待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帶來的農民增收有限、自然災害為農業生產帶來不確定性、種子問題等等。“問題非常多,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推動,一個一個逐步解決。”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不只是農業現代化,“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明確要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也提出要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體包括推動種養加結合和產業鏈再造,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商貿流通、檢驗檢測認證等平臺和智能標準廠房等設施,引導農村二三產業集聚發展等內容。
加快農村重點改革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水、電、路、氣、通訊、危房改造等,現階段我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要讓農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就必須消除這些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李國祥表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也進一步提出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
實際上,“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中亦有相關規定,包括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推進縣域內教師醫生交流輪崗,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還提出要加快農村重點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立冬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快農村重點改革,主要是通過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增強農村對城市優質要素的吸引能力,提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在農村重點改革中,農民和土地問題備受關注。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小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處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上,新時期還有幾方面的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深化和推進。
第一,完善承包地 “三權分置”制度,要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試點,盤活拓展經營權,有序發展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
第二,深化宅基地 “三權分置”改革,要順暢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通道,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流轉使用權;
第三,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要放寬入市條件和拓寬入市范圍。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