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構建現代農業的五大支撐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的五大支撐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科技體系,以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關鍵在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因此,要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盡快實現科技攻關由跟蹤模仿為主向自主創新研發轉變;技術推廣由注重單項技術應用向系統集成技術應用轉變;勞動力培訓由注重數量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首先,在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要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把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放在攻克農業科學技術難題上,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研項目攻關,切實加大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食品生物工程技術等高技術的研發力度。爭取在良種培育、先進種養技術集成配套、農產品精深加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獲得突破。其次,在加快農技推廣普及上下功夫。建立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機制。培養造就一支懂技術、重實踐、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農技推廣隊伍。確保科技人員能夠直接到戶,良種良法能夠直接到田,技術要領能夠直接到人,以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和技術擴散“最后一道坎”的問題。再次,在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突出抓好農業實用技術和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努力把廣大農民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產業化形式推進農業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形式,要切實加大推進力度。首先,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要堅持“大、高、外”的發展方向,重點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增強帶動功能,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群,成為能夠同國外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相抗衡的“聯合艦隊”。其次,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導各類農業經濟主體,在自愿聯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創辦涵蓋農林牧漁各業的專業合作組織。再次,完善市場拉動機制,拓展流通空間。注重發揮期貨市場的引導作用,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支持龍頭企業直接領辦連鎖超市式經營網點,強化市場信息服務,全面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結構調整提升農業
要堅持從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和地方性特色產業三個層次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一是著力發展優質糧食產業。要繼續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要在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的同時,通過大力實施“科技增糧行動計劃”、測土配方施肥、種子植保等工程,加快推進糧食優勢產業帶建設,提高糧食比較效益。二是著力發展畜牧業。要認真貫徹《畜牧法》,切實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積極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實現由傳統粗放式養殖向現代集約化的規模養殖、健康養殖和小區養殖轉變。三是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充分利用國家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的機遇,完善農產品加工增殖稅政策,通過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優惠等方式,緊緊抓住大宗農產品深加工、主導產品精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三大重點,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四是著力發展特色產業。要立足當地自然和人文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突出特色,通過優化區域結構,大力發展檔次高、品種優、效益好的特色品種。做到人無我有,我有我優,人優我特。以特求優,以特提效,以特取勝。五是著力發展生態產業。要建立和完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構建現代農業標準體系,以提高產品質量優化農業
首先,制定統一規范的農產品質量標準。要適應農業標準化、國際化的要求,認真實施農業行業標準制定和修訂專項計劃,依據現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參照國際標準,盡快完善從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到產品質量、加工包裝等諸環節統一規范的標準。其次,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按照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利用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的原則,依靠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推動,有計劃、有步驟地構建省市縣相配套、產加銷相銜接、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監督檢測,受托檢測和自我檢測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再次,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按照農業部“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要求,建立健全以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主體,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農業投入品認證為補充的認證體系。引導和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IS09000、IS014000和HACCP等質量安全認證,使更多的農產品獲得質量身份證,進入國家和省認證的名牌產品行列。
構建現代農業投入體系,以惠農政策扶持農業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可靠保證。各級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確保政策落實到位。首先,落實反哺惠農政策,加大支農投入力度。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其次,完善農村金融機制,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要認真落實金融支農政策,建立和完善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額貸款組織互為補充、功能齊備的農村金融體系,充分發揮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再次,建立政策保險機制,加大農業保護力度。要加快農業政策性保險的立法進程,及時總結各地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積極探索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產品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盡快形成完整的、國家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性保險體系。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2007年省促進主導農產品出口工..
- 下一篇: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概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