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4問重慶農業發展之路
4問重慶農業發展之路
《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城市發展新區將建成全市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示范區,大力發展城郊特色效益農業,建設優質糧油基地和主城菜籃子基地。
1問
發展農業優勢何在
這些區縣是重慶市農耕條件最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蔬菜、肉類、糧食產量分別占全市產量的55.7%、45.5%、44.4%,主城蔬菜供應量一半以上來自該區域
重慶日報:《意見》為何將城市發展新區定位為“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這一區域在我市主城保供方面有著什么樣的作用?
夏祖相:“四化同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們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戰略指導思想。相比較而言,城市發展新區這12個區縣目前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高,經濟實力較強,更有條件通過“四化同步”實現統籌城鄉發展。
這些區縣是全市農耕條件最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同時距主城區較近,是全市的糧油生產基地和菜籃子保供基地。目前這一片區有7個產糧大縣、11個生豬調出大縣、6個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形成了渝遂高速沿線的蔬菜產業帶,以榮昌為核心的生豬產業集聚區,以南川為代表的優質糧油產區等。蔬菜、肉類、糧食產量分別占全市產量的55.7%、45.5%、44.4%,主城蔬菜供應量一半以上來自該區域。
尹希果:我的理解是,城市發展新區仍將是重慶農業發展的主戰場。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農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根據定位,未來重點將轉向生態保護,現代農業發展的重任就落到城市發展新區身上。除了保供功能外,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推進,這一片區還將成為城郊型農業、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熱土。
2問
發展農業與區域定位 是否沖突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能釋放出大量富余勞動力,為大工業提供人力資源,推動城鎮化進程
重慶日報:在《意見》中,明確提出城市發展新區是“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在這一定位下,該區域大規模發展農業是否會與之矛盾?
夏祖相:首先,這一區域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但不可能是全域城鎮化,在未來發展中仍有90%左右的空間是農業發展的生態空間。
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農村人口大量轉移進城,這會給農產品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給農業生產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質技術裝備和財力支持,給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因此,在城市發展新區堅持發展現代農業,這與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不僅不矛盾,而且還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潘毅琴:的確不矛盾。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釋放出大量富余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為大工業提供人力資源,推動城鎮化進程。同時,現代農業的發展,可以成為旅游休閑產業的基礎,可以成為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食品加工業的基礎,并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山水田園城市提供豐盛的“菜籃子、果盤子、餐桌子”。
辛國榮: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讓原來的農業生產者成了農產品消費者,市場的“蛋糕”更大了。潼南是主城的“米袋子”、“菜籃子”,我們將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為城鎮提供更豐富、更安全的糧油、蔬菜,讓市民吃得舒心、安心,同時讓農民也能增收。
3問
當前存在哪些問題
現在從事農業的農民“老齡化”現象嚴重,這對農業現代化來說,是種阻礙
重慶日報:城市發展新區在農業發展中,還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夏祖相:盡管發展的“底子”較好,但城市發展新區的農業仍存在諸多現實問題:結構調整不快,部分特色產業規模不大、檔次不高,農業機械化率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不強;農民合作社數量少、規范化程度低;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2/3的農戶經營的土地面積在5畝以下;部分地方基礎設施弱,還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
辛國榮:對于基礎設施落后這方面,潼南感觸很深。今夏的洪水,讓一些蔬菜基地大部分的土菜絕收;因為交通不便,新勝鎮盤山村的優質姜,運到縣城的運費達每公斤0.4元,相當于售價的10%。
尹希果:我到區縣調研,印象最深刻的是,現在從事農業的農民“老齡化”現象嚴重,這對農業現代化來說,是種阻礙。
4問
解決問題有何良策
繼續加大投入,這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基本經驗,沒有例外;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年輕人進入這一行;通過為城鎮化配套,發展觀光休閑農業
重慶日報:要建成“四化”同步的發展示范區,城市發展新區該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
夏祖相:根據《意見》,城市發展新區農業的重要功能在于為城市服務,即保障基本農產品供給、為市民提供休閑之所,同時農民能通過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增收。我們正根據新的定位制定規劃,以突出各區縣的特色農業為著眼點,繼續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及水果、禽蛋生產,鼓勵各地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和觀光農業。
具體措施上,要整合財政資金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引入信息化手段,實現農業發展的機械化、集約化、設施化及高效化;扶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努力把這一區域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城郊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樣板區。
尹希果:繼續加大投入,這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基本經驗,沒有例外;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年輕人進入這一行;通過科技提高單產,確保城市基本農產品供應;通過為城鎮化配套,發展具有康體、科普功能的觀光休閑農業。
潘毅琴:作為老工業區,綦江以特色效益農業為依托,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建設重慶食品工業園,吸引了33家企業入駐,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帶動了10萬余戶農戶發展特色農產品;在建山地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同時,發展起劉羅坪農業觀光園、永城果蔬大觀園等觀光農業、體驗農業,推動旅游與農業的互動。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了農業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辛國榮:潼南是全國產糧、產油、生豬調出大縣,是重慶主城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我們將繼續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科技利用率,到2017年基本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屆時,每年將為主城及周邊城鎮提供50萬噸蔬菜、50萬頭生豬、5萬噸優質糧油,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