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來,宿州市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四化同步”發展新路徑,創新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繪制了一幅現代農業發展的嶄新藍圖。
“四個脫節”呼喚一個主體
宿州是全國重要的糧食、肉蛋、蔬菜、水果供應基地和農產品集散中心。2012年糧食總產75.4億斤,占全省糧食產量的近八分之一。
盡管有“果海糧倉”之美譽,但傳統農區普遍存在諸多矛盾和體制機制障礙,主要表現為“四個脫節”:首先,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之間脫節,農民以從事單純的農業生產為主,不能從農產品深加工中獲益增收;其次,農業生產發展和生產關系脫節,盡管農業機械化、良種培育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農村地區普遍還是一家一戶的散戶耕作,生產關系沒改變,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其三,農業生產要素之間脫節,土地與科技、金融等要素不能充分整合,無法發揮合力;最后,涉農政策之間脫節,雖然政府惠農資金和政策很多,但從屬于不同部門,“撒胡椒面”現象突出,沒有形成“疊加”效應。 “四個脫節”制約了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農村改革發展。
“四個脫節問題歸結到一個關鍵點上,就是經營主體的缺失。如果抓住了經營主體創新,就抓到了關鍵點。 ”宿州市委負責同志說。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2010年8月,國家將宿州市土甬橋區定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2011年11月,宿州市被批準為第一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
“加強‘兩區’建設,是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的重大舉措。宿州‘兩區’建設被賦予了重大使命,要在硬件設施、經濟效益、科技裝備水平、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做到先行先試、敢為人先,可看、可學、可推廣。 ”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強調,“‘兩區’建設最終落腳點是,破解宿州農業困局,走出一條宿州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為傳統農區加速崛起探索新路。 ”
宿州市市長史翔強調,農業“兩區”建設要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經營主體、產業體系為重點,進一步增強現代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強化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生態化的發展導向。只有培育出充滿生命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才能盤活農業生產關系中的各種要素,切實改變農業的弱質地位。 整合力量打造農業“航母”
如何科學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是宿州市委、市政府思考的重大課題。宿州根據農業“兩區”的不同要求,著力破解“誰來建”、“建什么”、“怎么建”三個基本問題,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思路與方法。
“誰來建”關系到誰出資、誰建設、誰受益、誰管護等一系列問題。宿州強調,現代農業示范區要以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三大經營主體 (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骨干,政府為引導進行建設。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要以政府為主導,引導各類主體積極參與。該市制定出臺了三大主體培育方案,其中包括《宿州市家庭農場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各縣區也制定了相應的扶持政策。
關于“建什么”,宿州重點發展糧食、畜牧、果蔬、林木四大支柱產業,以土甬橋區高標準糧田示范基地等十二大基地建設為載體,以建設四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保障 (實施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工程、現代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建設工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設工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工程),重點培育三大經營主體,開展農村改革7項試驗。
關于“怎么建”,宿州提出,要像抓工業園區一樣抓農業“兩區”建設。宿州把“兩區”建設納入到了縣區政府考核。各地除了成立農業“兩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還建立了“一把手”負責制及督查、獎懲等制度。市有關部門聯合發文,明確農業“兩區”建設是今后一個時期支農資金集中投入的主平臺,要引導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兩區”建設集中傾斜。
但培育三大經營主體存在“短板”:農業企業總量少、規模小、帶動力不強;家庭農場主思想觀念、經營理念滯后,在人才、融資等方面有較大約束;合作社總量大,“虛胖”嚴重,整體實力弱。運作不規范,重建立輕管理、重贏利輕服務、重分配輕積累的現象十分普遍。
鑒于此,宿州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的重要論斷,并在全市選擇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桃園鎮百畝良園蔬菜產業聯合體、靈璧良林養禽產業聯合體等16個聯合體進行試點,探索經營主體之間有效融合、高效聯結的模式和運行機制,以期補齊經營主體的“短板”。
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是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一體化新型現代農業經營組織。產業聯合體內涵有四層意思,即產業聯合體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成、各構成要素在產業聯合體中有不同的定位和功能、采取的是聯合經營的形式、是新型的農業經營組織。
宿州市產業聯合體運行的主要模式是“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聯合體各方通過簽訂生產服務合同、協議,確立聯合體各方的責權關系:農業企業以優于市場價負責農產品收購,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制定農業生產標準;合作社開展技術指導,為家庭農場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家庭農場進行土地流轉,按標準做好適度規模的農作物種植。通過生產效益的合理有序分配,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體:農業企業通過減少農產品采購環節及加工增值提高效益,通過規模采購供應農業生產資料獲取差額利潤;家庭農場通過提高產量、優惠的價格和降低生產資料及農機作業服務成本增加收入;產業類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產品,龍頭企業按照銷售數量給予相應的提成;龍頭企業在向合作社社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過程中,讓利一部分給合作社。服務類合作社以低于市場價格為聯合體的家庭農場提供農機、農技等服務,依靠規模服務獲取相應利潤。
“產業聯合體的建立,既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又是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制度的創新。它是破解農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農業與二、三產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農業生產各種要素之間相互‘脫節’問題的重要探索。通過聯合體建設,各類生產要素按市場規則進行契約式銜接,把新型經營主體聯結成利益共同體。這是宿州農業‘兩區’建設中的一項重大創新。 ”宿州市委副書記張冬云說。
圍繞產業聯合體發展,宿州市相繼出臺了 《宿州市促進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建設試點方案》等10多個配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從財政、金融、教育培訓、用地指標等方面,就扶持發展產業聯合體經營主體進行了具體規定。
農業轉型致力農民增收
近年來,宿州通過“兩區”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現代農業“兩區”建設已成為宿州市各級黨委、政府“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為各部門合力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抓手。宿州市現代農業辦公室主任段梅英介紹說,目前宿州累計流轉土地面積100多萬畝,其中規模性流轉占40%以上。全市1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已認定586家;農業企業3116個,龍頭企業32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605個,帶動農戶77.6萬戶;聯合體49個;認證注冊的職業農民有3000多人。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有效激活了農村發展活力,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何勇家庭農場位于土甬橋區灰古鎮秦圩村,有4位員工,何勇是農場主,他的妻子秦丙翠和兩個兒子是成員。家庭成員之間分工明確。何勇承包了360畝土地,一年種一季小麥一季玉米,扣除各項成本,年純利潤十幾萬元。平時兩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只有農忙時才回家幫幫忙。除了家里四口人的投入外,并沒有請其他人。主要是因為他加入了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植保、收獲、耕種作業都可以購買社會化服務。這樣既不誤農時,又能減少成本開支。與聯合體合作以后,何勇感到最大的變化就是收入增長了:“以前種地不怎么講究科學,但現在很講究。種子、化肥的使用量都比以前用得少,但是糧食產量反而提升了。 ”
土甬橋區桃園鎮桃園村的王民主家庭農場把視野瞄向發達省份。 “這是我從浙江引進的西瓜品種,甜得很。別人西瓜賣幾角錢一斤,我的都賣幾元錢一斤。 ”王民主切開自家種植的西瓜請大伙們品嘗。他說,從2011年起每年以每畝9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1321畝創辦家庭農場,進行良種繁殖和發展蔬菜生產。采取規模種養、訂單生產的方式,育有小麥良種800畝、綠化苗木100余畝,在大型超市設立專柜銷售自繁種鴿、土雞蛋。“2012年9月,我的家庭農場加入百畝良園蔬菜產業聯合體。現在不用再煩惱售賣的事情。 2012年營業收入達到200余萬元,純盈利40余萬元。下一步我想開展水產立體養殖,池藕、草莓、葡萄等采摘園,農家休閑旅游觀光園和農家餐廳建設,組建生產經營公司,創樹自有品牌。 ”王民主充滿信心地說道。
由于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目前,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民每年旱澇保收有3筆收入:一是土地流轉費(有的是糧食收益),二是國家種糧補貼,三是工資性收入。
持續發展還需政策加力
在土甬橋區現代農業區的核心區內,筆者看到一個集農業科研機構和現代農業公司于一體的帝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已拔地而起。這個基地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已流轉土地5500多畝,完成了土地整理、土壤有機改良、道路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帝元公司負責人張啟民介紹說,他們正在規劃建設瓜果菜生產育苗基地、生物質肥料廠、年出欄萬頭的養豬場和生物質天然氣等項目。基地以“生物質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農作物秸稈酶解利用,畜禽排泄物利用”為核心,結合宿州市城市發展,將“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再生利用”納入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化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清潔再生能源生產、有機肥生產,促進“高品質、高效益、高產量,低排放、低消耗”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首期啟動總占地面積約2萬畝耕地及1000畝以上的灌溉養殖水面,2840畝生物質能源、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物流服務業等相關配套項目建設。然而,受土地政策的限制,項目推進受到制約。
“由于示范區內都是基本農田,養豬場的配套用地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希望有關部門在政策上支持我們探索建立解決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配套建設用地的長效機制。 ”市委一位同志呼吁說。
“家庭農場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 ”家庭農場主張良林說,流轉土地不能作抵押物,土地上的附屬物也沒有辦法評估和抵押。這也是目前家庭農場主普通存在的難題。此外,農業政策保險理賠額度太小,無法抵御自然風險。
“農村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和擔保物。 ”宿州市金融辦副主任李磊介紹說,目前大部分“三農”信貸需求仍難以提供銀行認可的有效擔保抵押物,貸款難、貸款慢現象依然存在。農業保險風險分擔補償機制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由于政策性農業保險貫徹“微利”或者基本彌補經營費用的原則,保費低廉、賠付較多,加上財政補貼不能及時足額到位,商業保險公司涉足意愿不強。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