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農業職業教育是傳統觀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
農業職業教育是傳統觀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
湖南是農業大省,擔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使命。當前,我省農業已進入轉方式、調結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深入實施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戰略,推動我省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大力發展與現代農業要求相適應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
針對現代農業主要構成要素
發展農業職業教育
面向現代農業發展農業職業教育,首先需要洞悉現代農業的豐富內涵。現代農業在構成要素、目標和載體等方面具有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顯著特征。從構成要素看,現代農業至少有現代科學技術裝備、現代生產管理理念和現代生產組織制度三個方面的構成要素。傳統農業靠體力,現代農業靠智力,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機械化、智能化生產裝備為手段,用成本效益理念、環境生態理念、人本至上理念等現代管理理念管理農業,采取合作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等與現代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生產組織形式,是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重要標志。從目標看,傳統農業以滿足人民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為單一目標,而現代農業至少有保供給、促增收、可持續三大并行不悖的目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是農業的基本功能,也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目標;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是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目標;實現產業發展和農民富裕目標不以過度消耗資源環境為代價,做到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同時兼顧,相得益彰,是現代農業的長遠追求和根本目標。從載體看,傳統農業主要是種田養豬即種養業,而現代農業則是三次產業的集成,其基礎在種養、轉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現代農業業態的拓展,使三次產業的元素常常同時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農業勞動者素質來看,現代農民的概念,不僅是一種體力載體,更是一種智力載體。是在具備基本體能的同時,能掌握先進的農業科技,接受先進的現代管理理念,具有先進的思維方式與水平的新型職業農民。
瞄準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著力體制機制創新
現代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業職業教育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要想抓住機遇,辦出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的農業職業教育,就要按照“對接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首先是健全農業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制度。農業主管部門在構建農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和促進作用。要充分發揮行業在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推進校企合作、指導專業課程建設、開展教育質量評價等方面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指導作用。指導農業職業院校根據我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建立形成與我省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種、養、加、機、貿”專業體系,促進我省農業職業教育專業鏈、人才鏈與現代農業產業鏈有效銜接。
其次要建立農業職業教育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機制。通過推進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推動行業企業與農業職業院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產品研發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鼓勵農業職業院校承擔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技推廣項目,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農業行業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農業職業院校兼職從教,實行校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等措施,形成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長效機制。
再次是推進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農業職業院校要堅持走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道路,系統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評價制度改革,加強教學內涵建設,確保人才培養規格和教學內容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要采取定向培養、訂單培養、委托培養、職業培訓等方式,加大農業技術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全面提升我省鄉鎮基層農技服務機構、現代農業企業人才隊伍素質,培養大批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善于生產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推動我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業從業人員終身教育體系融合發展。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李贛興:讓經濟發展 讓群眾致富
- 下一篇:山東濰坊:發展現代特色煙草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