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內蒙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實現強農富農
內蒙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實現強農富農
“安民之本,必資于食,安谷則昌,絕谷則危”。自古以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為做好糧食生產這篇大文章,內蒙古,從未懈怠。
2012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實現了歷史性的“九連豐”,農業發展進入又一個黃金期。
盤點成就,令人興奮:全區糧食產量首次邁上500億斤臺階,達到505.7億斤!
全區人均糧食占有量首次突破2000斤大關!
全區糧食單產首次達到600斤以上!糧食總產量首次進入全國前十強!更讓人欣喜的是,依靠科技,挖掘單產潛力,我區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產量首次超過了400億斤。
從“返銷糧”到“外調糧”,再到成為全國6個凈調出省(區)之一,內蒙古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依靠面積和單產共同拉動,到主要依靠科技提高單產轉變,內蒙古的糧食增產方式更加科學。
可以說,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高產創建等農業科技項目可謂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賈躍峰認為,糧食生產實現“九連豐”,得益于我區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得益于農業基礎設施的加強,得益于優勢作物面積擴大,得益于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的集成推廣,更得益于防災減災應急能力的提高。
穩糧增產的政策優勢: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高漲,為糧食連續大幅增產激活了原動力,也為糧食生產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業高度重視,為糧食生產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布了10個一號文件,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的地位,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農惠農政策產生的累加放大效應,極大地調動了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的積極性。
人們欣喜的看到,10年來,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
不能忘記,2002年以來我區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累計補貼達到325.6億元,戶均受益上萬元。
不能忘記,2004年,全區取消牧業稅、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2005年全部免征農業稅,全區累計共減免牧業稅、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27.12億元,農牧民人均減負200元。
自2007年開始在我區實施的農業保險,6年累計發放理賠資金47.5億元。保費補貼品種由最初的4個,擴展到目前的包括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等7個險種。
自治區農牧業廳總農藝師高常勝表示,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把促進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到了空前的政治高度,保護和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健全和形成了對農業支持保護的制度和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2012年,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政策出臺,使糧食價格多年來呈穩定上升趨勢,作為我區最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價格10年上漲了85.5%。
隨著國家惠農惠牧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和自治區“三化”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牧區經濟得到全面發展,農牧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穩糧增產的根本出路:不斷改善農田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種植結構,通過調整結構和創新經營方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有力地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近年來,針對我區農業基礎條件較差、水資源匱乏且分布不均、農作物生育期較短、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等實際情況,國家和自治區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極大地改善了我區糧食生產的基礎條件。
通過連續實施百億斤糧食增產工程、4個千萬畝節水灌溉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節水增糧行動,增強了糧食生產的抗災減災能力。
賈躍峰表示,不斷改善糧食生產基礎條件,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是我區糧食連續大幅增產的根本出路。而發展高效種植業,則必須大力提高優質、高產、高效作物比重,依靠科技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單產。
2007年,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思路,我區優先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玉米、大豆等優質高產高效糧食生產,增加糧飼兼用和飼用作物種植面積,加快農作物良種推廣步伐,實現種植業結構向優質高產高效方向發展。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608.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占到總耕地面積的43%以上,特別是高效節水農業面積已達到1192萬畝,對確保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今年,我區糧食種植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高產高效優勢作物比重9年增加20個百分點。特別是玉米種植面積較2003年增加了1868萬畝,玉米產量9年翻了一番,種植范圍向北擴了50公里左右。
穩糧增產的科技優勢:以糧油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和標準園建設為示范,發展高產高效作物和標準化生產,走科技化、規模化路子,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優質高產高效作物比重,綜合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為糧食生產大幅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2008年開始,內蒙古開始在12個盟市組織實施糧油作物高產創建活動,以示范片建設為核心,以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為載體,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實施面積逐年擴大。
以高產創建工作為紐帶,我區重點推廣的玉米“一增四改”技術等高效栽培技術,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成為各級農業部門重農抓糧的典范和重要抓手。
5年來國家共投入資金16367萬元,共建設高產創建示范片927片,覆蓋了所有的農業縣和重點鄉鎮,輻射帶動全區糧油糖均衡增產累計達到57.61億斤。
玉米“一增四改”技術累計推廣700萬畝以上,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技術累計推廣100萬畝以上。今年預計帶動全區糧食增產20億斤以上。
賈躍峰認為,只有加大科技推廣創新力度,持續增加農業投入,才能逐步扭轉“靠天吃飯”的格局,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糧食生產穩步推進。
事實證明,科技進步是農業增產增效的關鍵。
2007年以來的5年,全區927片高產創建示范區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糧食平均畝產達620多斤,單產增長貢獻率達到80%以上。
以玉米為例,到2015年,全區玉米播種面積將達到4500萬畝以上,玉米總產到190億公斤;玉米加工率達到50%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90億元。到2020年,玉米總產到225億公斤,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0億元。
政策好、科技強、工作實、天幫忙,內蒙古豐收糧滿倉、人勤腰包鼓。2012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11元,增長14.6%,增速連續兩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充分發揮傳感器在設施農業中的作用
- 下一篇:臺風天兔襲擊臺灣 農業損失超千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