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物聯網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

      來源: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3-07-11  閱讀
            幾十公里之外的大田里種著莊稼,在家隨手輕點手機,田頭壟邊各處空氣濕度、土壤溫度、氣壓、風向、光照等一目了然;商店貨架上信手拿起盒番茄,二維碼輕松一掃,除產地信息外,就連施了幾次肥都能知道……這些已非臆想,大米小麥,也能種在“云”上。
        昨天,國家863計劃“農業物聯網和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研究”項目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教授鄭立榮透露,目前我國17家院校企業、20個課題組共同攻關,探索基于智能傳感、云通信、云計算等技術,可實現對農產品生長環境及流通環節的全程管理,在山東、陜西等30多家農業產銷企業已經試點,年底有望在全國100多家企業落地。據悉,如今已有美國、以色列、荷蘭等多家農業企業急切求購一系列相關技術。
        復旦大學無錫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智慧稻草人”是技術體系中重要一環,它將可監測溫度、濕度、太陽輻射等數據的傳感器集成為一體,立于田間,可監控范圍約4公里,采集下來的數據能自動存儲、組網傳輸。這并非簡單“做加法”。首先,“稻草人”雖然一身電子設備,卻不拖電線,它的能源全部來自風能、太陽能;其次,如何讓每個“稻草人”物盡其用,課題組精心設計軟件,尋找“監控無死角”的智能布點方案。
        第一批“稻草人”,如今正管著山東濱州無棣縣的數千畝麥田和陜西農家果園,運行良好。據了解,前者本是靠海的鹽堿地,開墾出來作為農田,耕作時對農作物環境要求較高。當地農民還挺歡迎這樣的信息化改造,除了對功能的需求外,成本也是一大因素。據測算,要用上這套系統,連硬件帶維護,每畝每年只需多出5元錢。鄭立榮認為,對“稻草人”收集的數據,除日常耕作使用外,未來也可成為農民的“大數據專家”,直接推動精細化農業發展。他舉例,使用“稻草人”的陜西果農,可從不同批次的數據中,看到究竟哪一批的蘋果口感、分量最佳,當時加水施肥的參數如何、天氣情況怎樣,為今后不斷完善種植方案提供明證。
        從農業生產最前沿的田間延伸開去,863計劃項目組研發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已經到達檢測、運輸、銷售等后續環節。在這條“信息鏈”的后半段,物聯網的意義從科學種植轉入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艾F在從‘田頭到餐桌’的監控技術已有不少應用,卻較為零散和各成體系。”鄭立榮說,“需要構架的是一個國家級別的、可容納各類編碼識別技術的平臺。生產者可實時追蹤銷售信息,調整生產策略,消費者可查詢食品‘履歷’,如此不僅促進品牌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修復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毕嚓P技術已在浙江、山東小范圍試點。對參與的農民而言,每年每個大棚額外增加的投入約為300元,參加者踴躍。浙江嘉興有位老農甚至跟項目組成員說,哪怕增加的成本是1000元也可接受,因為這一投入可直接令產出成倍增加。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將莊稼種在“云”上的技術,在推廣試點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除技術有待完善的原因外,還有些“非技術因素”。鄭立榮坦言,令他苦惱的是,我國現有管理模式中,農作物長在田里、運在路上、放進貨架、擺上餐桌時各有分管,雖然分工明確,但各自數據共享困難,面對“農業物聯網”這一新技術的沖擊時,原有體系“壁壘”隱現。而在個別地方,多種利益糾葛直接導致“水太深”,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只能無奈“繞開”。在他看來,未來國家如何在法制、管理層面為新技術提供更為開放、有序的環境,與技術革新同等重要。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