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黨十八大提出三農發展戰略方向
黨十八大提出三農發展戰略方向
來源: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3-06-05 閱讀次
直面“三農”新挑戰的客觀需要
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今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了具體部署。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所強調的“新型”,是相對于傳統小規模分散經營而言的,是對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發展!稗r業經營”的涵義較廣,既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各環節,又包括各類生產性服務,是產前、產中、產后各類活動的總稱。這里所說的“體系”,既包括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又包括各主體之間的聯結機制,是各類主體及其關系的總和。總的來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可以被理解為,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順應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的變化,通過自發形成或政府引導,形成的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生產性服務主體及其關系的總和,是各種利益關系下的傳統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總稱。
中央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要求,是針對我國目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作出的綜合判斷。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逐步在廣大農村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小規模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最主要方式。然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農業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和工業部門,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誰來種”的問題越來越緊迫。二是小生產與大市場不能有效對接,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畸高畸低,谷賤傷農、菜貴傷民的現象愈發頻繁,“種什么”的問題亟須回答。三是農民種田多是從經驗出發,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不高,迫切需要科學知識的指導以及專業化、系列化的生產性服務,“怎么種”的問題非常迫切。解決這些問題,客觀上要求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加快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四化”要求緊密聯系相互促進
黨的十八大圍繞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出了“四化”的要求,即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八幕笔蔷o密聯系、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的一個整體,共同服務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
集約化是相對粗放而言,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辦法,以求在較小面積的土地上獲得較高產量和收入的一種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農業經營方式。集約化要解決的是農業經營中“物”的投入不足問題,特別是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物質裝備不足的問題。集約經營的目的是從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農產品,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專業化是相對兼業化而言,是農村社會分工深化和經濟聯系加強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家庭經營主體經歷了由小農戶為主到小農戶、兼業戶、專業戶共存的過程。相比小農戶和兼業化,專業戶一般規模比較大,以家庭經營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并且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開拓市場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專業化要解決的是農業經營中“人”的支撐問題,要以一定的經營規模為基礎,以使專業戶獲得與兼業戶或外出務工人員相當的收入水平。專業化的發展方向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
組織化是相對分散經營而言,既包括橫向上農戶的聯合與合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屬于此類,旨在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的能力;也包括縱向上產業鏈條的延伸,“公司+農戶”的模式屬于這一類,旨在降低市場風險。組織化要解決的是“市場”對接不足問題,通過把分散的小農組織起來,建立有規模、有組織、有科學管理的合作形態,加強對信息的搜集和辨識,以應對日漸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
社會化是相對個體而言,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農業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即生產過程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為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突出表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廣泛參與;二是產品的社會化,即農產品通過交換供應整個社會,而不是自給自足。現階段突出強調社會化,主要就是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使農戶克服自身小規模經營的弊端,從而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社會化要解決的主要是“服務”不足問題,服務主體包括各類公共服務機構,農村自發形成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涉農企業以及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等,服務主體具有專業性,服務對象具有廣泛性,服務模式具有社會性。
多輪驅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要把握的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支骨干力量,注重發揮各類主體的比較優勢以及對小規模農戶的帶動作用。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作為規;a主體,承擔著農產品生產尤其是商品生產的功能,以及發揮對小規模農戶的示范效應,應注重引導其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帶動散戶、組織大戶、對接企業、聯結市場的功能,應成為引領農民進入市場的主要經營組織,發揮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作用。龍頭企業是先進生產要素的集成,具有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應主要在產業鏈中更多承擔農產品加工和市場營銷的作用,并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類生產性服務,加強技術指導和試驗示范。
其二,積極穩妥發展規模經營。推進規模經營,重要的是把握兩點。第一,規模經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要立足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規模經營道路。第二,規模經營的推進應是逐步的、穩妥的,是要建立在工業化、城鎮化基礎上的,沒有產業對就業的支撐和城市對人口的容納,快速推進規模經營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此外,規模經營還存在“度”的問題,在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規模經營要適度。
其三,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既要重視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也要充分發揮各類組織的比較優勢。關于公共服務機構的培育,要引導公共服務機構轉變職能,逐步從經營性領域退出,主要在具有較強公益性、外部性、基礎性的領域,以及那些經營性服務機構不愿干、干不來的領域開展服務,如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土壤環境監測、產品質量監管等。關于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要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培育的重點,也是未來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下一步,政策要聚焦在培育服務主體、拓寬產后服務、創新服務模式上。在主體培育上,要把農機服務隊、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等納入政策支持范圍,作為各級政府加強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抓手。在服務領域上,要拉長產后服務這一短板,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儲藏、包裝、品牌創立和宣傳、農業綜合信息提供、金融保險等服務領域。在服務模式上,要挖掘實踐中農民最喜歡、生命力最強、成本最低的服務模式,重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等服務模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化服務。
其四,探索組織模式創新。建立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協同發展的組織模式,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當前,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都建立了一套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不少問題。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戶沒有被各類組織覆蓋,進入市場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弱。創新組織模式關鍵要把握兩點。一是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話語權,特別要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發展,使之成為農民真正的合作社,選好、培養好合作社帶頭人非常重要。二是完善利益聯結關系,推動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深度融合,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組織帶動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開展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民增加收入。
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今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了具體部署。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所強調的“新型”,是相對于傳統小規模分散經營而言的,是對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發展!稗r業經營”的涵義較廣,既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各環節,又包括各類生產性服務,是產前、產中、產后各類活動的總稱。這里所說的“體系”,既包括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又包括各主體之間的聯結機制,是各類主體及其關系的總和。總的來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可以被理解為,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順應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的變化,通過自發形成或政府引導,形成的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生產性服務主體及其關系的總和,是各種利益關系下的傳統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總稱。
中央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要求,是針對我國目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作出的綜合判斷。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逐步在廣大農村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小規模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最主要方式。然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現代農業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和工業部門,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誰來種”的問題越來越緊迫。二是小生產與大市場不能有效對接,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畸高畸低,谷賤傷農、菜貴傷民的現象愈發頻繁,“種什么”的問題亟須回答。三是農民種田多是從經驗出發,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不高,迫切需要科學知識的指導以及專業化、系列化的生產性服務,“怎么種”的問題非常迫切。解決這些問題,客觀上要求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加快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四化”要求緊密聯系相互促進
黨的十八大圍繞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出了“四化”的要求,即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八幕笔蔷o密聯系、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的一個整體,共同服務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
集約化是相對粗放而言,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辦法,以求在較小面積的土地上獲得較高產量和收入的一種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農業經營方式。集約化要解決的是農業經營中“物”的投入不足問題,特別是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物質裝備不足的問題。集約經營的目的是從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農產品,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專業化是相對兼業化而言,是農村社會分工深化和經濟聯系加強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家庭經營主體經歷了由小農戶為主到小農戶、兼業戶、專業戶共存的過程。相比小農戶和兼業化,專業戶一般規模比較大,以家庭經營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并且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開拓市場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專業化要解決的是農業經營中“人”的支撐問題,要以一定的經營規模為基礎,以使專業戶獲得與兼業戶或外出務工人員相當的收入水平。專業化的發展方向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
組織化是相對分散經營而言,既包括橫向上農戶的聯合與合作,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屬于此類,旨在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的能力;也包括縱向上產業鏈條的延伸,“公司+農戶”的模式屬于這一類,旨在降低市場風險。組織化要解決的是“市場”對接不足問題,通過把分散的小農組織起來,建立有規模、有組織、有科學管理的合作形態,加強對信息的搜集和辨識,以應對日漸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
社會化是相對個體而言,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農業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即生產過程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為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突出表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廣泛參與;二是產品的社會化,即農產品通過交換供應整個社會,而不是自給自足。現階段突出強調社會化,主要就是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使農戶克服自身小規模經營的弊端,從而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社會化要解決的主要是“服務”不足問題,服務主體包括各類公共服務機構,農村自發形成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涉農企業以及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等,服務主體具有專業性,服務對象具有廣泛性,服務模式具有社會性。
多輪驅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要把握的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支骨干力量,注重發揮各類主體的比較優勢以及對小規模農戶的帶動作用。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作為規;a主體,承擔著農產品生產尤其是商品生產的功能,以及發揮對小規模農戶的示范效應,應注重引導其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帶動散戶、組織大戶、對接企業、聯結市場的功能,應成為引領農民進入市場的主要經營組織,發揮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作用。龍頭企業是先進生產要素的集成,具有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應主要在產業鏈中更多承擔農產品加工和市場營銷的作用,并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類生產性服務,加強技術指導和試驗示范。
其二,積極穩妥發展規模經營。推進規模經營,重要的是把握兩點。第一,規模經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要立足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規模經營道路。第二,規模經營的推進應是逐步的、穩妥的,是要建立在工業化、城鎮化基礎上的,沒有產業對就業的支撐和城市對人口的容納,快速推進規模經營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此外,規模經營還存在“度”的問題,在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規模經營要適度。
其三,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既要重視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也要充分發揮各類組織的比較優勢。關于公共服務機構的培育,要引導公共服務機構轉變職能,逐步從經營性領域退出,主要在具有較強公益性、外部性、基礎性的領域,以及那些經營性服務機構不愿干、干不來的領域開展服務,如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土壤環境監測、產品質量監管等。關于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要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培育的重點,也是未來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下一步,政策要聚焦在培育服務主體、拓寬產后服務、創新服務模式上。在主體培育上,要把農機服務隊、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等納入政策支持范圍,作為各級政府加強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抓手。在服務領域上,要拉長產后服務這一短板,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儲藏、包裝、品牌創立和宣傳、農業綜合信息提供、金融保險等服務領域。在服務模式上,要挖掘實踐中農民最喜歡、生命力最強、成本最低的服務模式,重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基地”等服務模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化服務。
其四,探索組織模式創新。建立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協同發展的組織模式,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當前,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都建立了一套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不少問題。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戶沒有被各類組織覆蓋,進入市場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弱。創新組織模式關鍵要把握兩點。一是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話語權,特別要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發展,使之成為農民真正的合作社,選好、培養好合作社帶頭人非常重要。二是完善利益聯結關系,推動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深度融合,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組織帶動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開展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民增加收入。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