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我國農業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和管理

      來源: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14-01-02  閱讀
        1.二農業環境監測的目的與任務
        農業環境監測的直接目的就是通過調查訪問,直接觀察,和利用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手段與技術來觀察、測試農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的自然因素狀況和變化,以獲取關于農業環境質量的信息。這些信息資料包括關于農業環境的調查、觀察記錄與報告,各種測試數據資料,影象材料,航片、衛星圖片及其它遙感資料等等,這些都是反映農業環境質量情況的重要資料。
        農業環境監測工作還不能止步于獲取這些信息,還要將這些信息進行歸納分析和整理,對農業環境質量作出現狀或預斷評價,有時還要追索污染(或破壞)的根源,提出環境事故裁決意見和防治辦法建議。同時,農業環境監測部門還要不斷地進行監測方法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農業環境監測是一項新發展的工作,在方法學上有許多需要研究的問題,只有結合監測工作任務不斷進行研究才能提高水平,滿足現代環境管理與農業生產對農業環境監測越來越高的要求。農業環境監測的總的目的就是為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建設服務,它既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農業經濟工作的一部分。
        2.農業環境監測的發展
        人類對農業環境質量重要性的初步認識可以說是由來已久的。中國古書《禹貢》就把我國劃分為九州,規定了當時的土地質皿等級。《齊民要術》主張農業生產要“順天時,量地力”,并指出“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但是到工業革命以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山于利。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始片面相信自己“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加上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壓力的驅使,人類盲目陷入了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工農業生產的努力之中。這些不僅帶來了可再生資源和不可能再生資源的迅速衰竭,還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失調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的國家注意得較早一些。例如美國在本世紀初由于采用掠奪式辦法開墾利用土地而造成了“灰塵滾滾的年代”;在三十年代成立水土保持局,對環境破壞現象進行了調查,采取水土保持和生態恢復措施,并收到了效果,六十年代后期美國農業部又建立了環坡沙又獄研究所,對環境質量問題進行了大量調查與研究工作。日本農林省從1940年開始注意對“礦業引起農業受害的原因與防治對策”的調查研究,發起了“水污染共同研究推進會”;五十年代以后特別是1968年確認骨痛病是由于土壤鍋污染引起的以后,在1968一1971年開展了“保護農林水產生育環境的研究”;以后更廣泛地對全國開展了土壤污染普查和局部地區的細致調查工作;1983年將原先的農業技術研究所改為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以此為中心,聯絡全國各縣農業頭驗場,組成了農業環境監測、研究與推廣的網絡。端典從1940年開始使用含甲基汞的雙氰胺農藥,通過監測研究發現鳥類原因不明地死亡,有的品種甚至絕跡,1968年瑞典向聯合國鄭重提出召開世界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
        我國的農業環境監測工作,比起發達國家來,認識和起步都要晚一些。但它是與我國大環境保護工作同時起步的。1970年12月26日,已故周恩來總理召見當時農林部、衛生部和總參二部負責同志談“公害”間題時說:“工業公害是個新課題,工業化一搞起來,這個問題就大了。農林部門應該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農林又要空氣又要水”。根據周總理的這一指示,我們農業部門在1971年建立了農科院生物所環境保護研究室,開始農業環境污染調查與研究工作。1979年農業部又將該室擴建為農牧漁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在所下設立專業監測室。1984年農業部又批準將監測室擴建為全國農業環境監測中心站。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先后建立了農業環境監測站。到現在為止已經建立一百多個省、地市級站,全國29省市只剩下少數省未建站了。建站工作的迅速發展說明了我國對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也說明農業環境監測工作對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各地農業環境監測站多年來邊建設、邊工作,積極開展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污染事故裁決等工作。許多站還結合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實際需要,開展了生態農業研究、示范、推廣工作,和無污染農產品生產的研究與管理工作,用環境監測與科研成果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許多地方站向上級部門提交了年度農業環境質量報告書,全國曾編寫了198。和1983兩次農業環境質量報告書,為國家制訂經濟與環境計劃貢獻了我們這個系統的一份力量。
        3.農業環境監側的效益
        農業環境監測是為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事業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現代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基礎環節。因此這件工作做好了就會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現在大家對環境監測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認識一般還比較明確;但對其經濟效益則未必都確信無疑,所以我想重點談一下經濟效益問題。
        搞任何一項社會事業總是要投資的,初步裝備一個三十來人編制的監測站,包括實驗室和基本儀器可能需要一百萬元左右(不包括宿舍)。投資以后,也不可能象企業單位那樣很快收回成本。但它的工作如果開展得好,會帶來許多直接的經濟效益,或避免重大的污染損失。過去因為缺乏農業環境監測工作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的例子,有的相當驚人。比如1974年天津郊區農村用受酸、堿、汞、苯、酚等物質嚴重污染而未經監測的薊運河水灌溉農田,致使4700。畝小麥受害,其中絕收面積28000畝,經濟損失不少于300萬元,這些錢可以投資三個農業環境監測站的建設。1980年山東文登縣施用含三氯乙醛的磷肥使5萬多畝花生與玉米受害,直接經濟損失800多萬元。這樣的例子在全國有不少。1983年全國第二次環境會議前統計:僅工業“三廢”污染農田引起糧食減產每年達100多億斤,按1角一斤計,折合為10億元。我們全國現有各級農業環境監測站共有100多個,都按100萬投資也只要一個億。如果將每年10億元損失拿回五分之一來,我們全國的農業環境保護日常工作(包括管理、科研、。監測和教育)也可能用不完。如再拿回其余的五分之四來作農業環境建設投資特別是用來進行植樹、種草,發展生態農業,那么,我們的農業環境質量還會得到某些改善,收到很大的增產效益。如果認真抓好了農業環境監測與管理,以上的污染損失是有可能避免的,至少相當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說,投資農業環境監測以后,首先就可以從避免污染損失得到補償。此外,如果算上減少農產品污染對全國城鄉人民健康以及在外貿上帶來的好處,這個經濟效益就更顯著了。多年來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發展不夠快,可能與沒有認真算經濟帳、看不到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效益有關。各地以及全國都算這個帳,農業環境保護投資可能就好辦了。
        有了投資以后,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投資使之發揮更大的效用,往往不僅僅是經濟學的問題,還有專業技術問題包括在里面。在監測工作上,首先把站建在最需要的地方,把監測點布置在最能反映問題的地方,分輕重緩急,抓住關鍵部位,抓住重點,抓住帶頭環節或中心環節等等,都與效益有關。每個監測工作者要時時想到監測工作最終是要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的,象測定氮、磷、鉀、降雨、蒸發、箱凍等為農業生產服務一樣,它是從另一個角度為農業生產,有時也為工業和其它活動,提供必需的環境信息。雖然有時監測會與當前生產利益有矛盾,但最終是統一的,是生產上不可少的。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