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農業發展面臨三好局面
農業發展面臨三好局面
來源: 農民日報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2-05-18 閱讀次
張紅宇: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管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導。長期從事農業和農村經濟政策研究,多次主持或參與國際組織、國內政府部門組織的課題。
新世紀以來,隨著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出臺,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大環境有了深刻的變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當前我國農業農村改革面臨哪些新的形勢和挑戰?如何在糧食“八連增”的基礎上繼續奪取糧食生產的大豐收?怎樣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好勢頭?就當前的“三農”發展形勢來看,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發表了個人的看法。
張紅宇對于當前的“三農”形勢,他認為總的來看,國內是又好又確實有些不確定因素在里面。從宏觀走勢的角度來看,今年中國把GDP增長目標下調為 7.5%,這對緩解資源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個大背景。主動調整經濟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講,對今年農產品供給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今年農產品需求大的趨勢不會有變化,增長速度的壓力可能相應的比去年有所緩解,整個大環境增長速度減緩,那么對農產品供給的壓力也會減緩。支持這種看法的是,農產品價格去年下半年都是比較緩慢的增長,增長較快的也是個別產品。也就是雖然增長有急劇增長和緩慢增長的區別,但是農產品價格還是呈現一個緩慢上升的現象,這是整個國民經濟調控帶來的一個趨勢。第二個,從國際上來看,去年全球的糧食產量達到23.5億噸,比前年增長 3.435%。因此,從全球糧食來看,糧食的供應還是比較寬松的。去年下半年,全球糧食價格呈現由急劇上升到逐步放緩的態勢。當然,國際上又有一個大背景,就是石油價格高攀,會給全球物價帶來一個沖擊。石油、柴油、農產品成本上升,肯定是一個不確定性因素。這會讓農產品投入成本上升,也必然會造成下半年農產品產出價格的上升。也就是說,去年上半年——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是一個急劇上升——平緩上升——又有可能上升的這么一個趨勢。
對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持一個什么樣的預期,張紅宇表示:“在這么一個看法之下,我對今年、未來中國農業有這么一個判斷。這個判斷就是外部環境好、基礎好、前景好。”
首先,環境好。就是整個經濟現在處于一種可控、可預知的態勢。一是,各級政府對農業重視程度沒減弱,仍然是重中之重,是主要抓手。從中央大的方面來看,去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首次超過1萬億元,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12287億元,比上年增加1868億元。2011年國家主要用于糧食的農業“四補貼”規模擴大到1406億元,,今年財政部撥付農資綜合補貼資金高達243億元。二是投入確實在增加,表現在總量、單項和價格上。特別是小麥和水稻的最低收購價格。水稻最高價達140元/百斤,小麥達105元/百斤。三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框架確確實實在健全。
其次,基礎好。這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最近看起來,從爭取糧食豐收的角度來看,今年的工作是扎實的,措施是跟進的,通過努力,一萬零五百億斤是有把握的,2012年的糧食生產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二是農民的收入基礎好。根據統計,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兩年超過城鎮居民。特別是各地政府都在出臺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農民的收入較前幾年有了較大的提高。三是農村的民生事業發展基礎好。包括:各地營養餐計劃、各地合作醫療和新農合標準、養老保障覆蓋計劃全面、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四是農村改革成為一個亮點和突破口。就是土地承包權流轉,去年達到17.29%,各個地方根據要求在也在穩步推動,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勞務輸出的地方人少,土地流轉推進比較快。第二個是農民組織程度也比較快,例如,農村各種合作社去年都達到52.7萬家。這些合作社涉及到農村經濟生產、加工、貿易等各個方面。第三個是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去年,產品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等方面都有舉措。農村保險中國家補貼品種也在增多。第四個,農業部積極推動新形勢下農村改革方案。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完善基本經營制度,包括農村金融改革、構建政府支持保護框架和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各個方面。一個是現代農業示范區,一個就是推動新形勢下農村改革試驗區,這是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的兩大任務。今年要在改革方面有所突破。主要解決好農民的土地問題。
第三,前景好。國民經濟三駕馬車,投資、貿易、消費,現在看起來,主要是內需不足。而我們農業的前景好。一是農產品的各項需求是旺盛的,也就是生產只管生產,但生產出來一定能賣的出去,價格是往上走的。雖有個別產品,如去年土豆賣的困難,但總的來說,農產品的各項需求都是旺盛的。這是由于絕對人口帶來絕對量的增長。二是大量勞動力轉移出來了,大量的人口要吃要喝,帶來了轉變性需求。三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食物結構升級帶來的成長性需求,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對于農民而然,這幾年的食物性結構變化是巨大的,主要是對肉、奶、蛋的需求。四是由于克服經濟危機,應對氣候變化,對糧食的間接需求。這種需求不是虛擬的,是實實在在的。
總的來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是旺盛的,農業的基礎作用是絲毫沒有改變的。雖然國家經濟中第一產業的比率下降,但它的基礎作用絲毫不變。因為只有農業發展好了,國民經濟才能可持續,如果農業形勢發展不好,一定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制約作用。反過來說,國民經濟形勢大環境不好,農業發展也一定會倒退。同時,農業發展好對我們保增長、控物價一定是一個正面的驅動,對克服全球糧食危機,避免糧食價格過高有一個緩沖作用。因此,從國民經濟環境來看農業,有上面這三個好。”
新世紀以來,隨著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出臺,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大環境有了深刻的變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當前我國農業農村改革面臨哪些新的形勢和挑戰?如何在糧食“八連增”的基礎上繼續奪取糧食生產的大豐收?怎樣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好勢頭?就當前的“三農”發展形勢來看,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發表了個人的看法。
張紅宇對于當前的“三農”形勢,他認為總的來看,國內是又好又確實有些不確定因素在里面。從宏觀走勢的角度來看,今年中國把GDP增長目標下調為 7.5%,這對緩解資源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個大背景。主動調整經濟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講,對今年農產品供給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今年農產品需求大的趨勢不會有變化,增長速度的壓力可能相應的比去年有所緩解,整個大環境增長速度減緩,那么對農產品供給的壓力也會減緩。支持這種看法的是,農產品價格去年下半年都是比較緩慢的增長,增長較快的也是個別產品。也就是雖然增長有急劇增長和緩慢增長的區別,但是農產品價格還是呈現一個緩慢上升的現象,這是整個國民經濟調控帶來的一個趨勢。第二個,從國際上來看,去年全球的糧食產量達到23.5億噸,比前年增長 3.435%。因此,從全球糧食來看,糧食的供應還是比較寬松的。去年下半年,全球糧食價格呈現由急劇上升到逐步放緩的態勢。當然,國際上又有一個大背景,就是石油價格高攀,會給全球物價帶來一個沖擊。石油、柴油、農產品成本上升,肯定是一個不確定性因素。這會讓農產品投入成本上升,也必然會造成下半年農產品產出價格的上升。也就是說,去年上半年——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是一個急劇上升——平緩上升——又有可能上升的這么一個趨勢。
對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持一個什么樣的預期,張紅宇表示:“在這么一個看法之下,我對今年、未來中國農業有這么一個判斷。這個判斷就是外部環境好、基礎好、前景好。”
首先,環境好。就是整個經濟現在處于一種可控、可預知的態勢。一是,各級政府對農業重視程度沒減弱,仍然是重中之重,是主要抓手。從中央大的方面來看,去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首次超過1萬億元,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擬安排12287億元,比上年增加1868億元。2011年國家主要用于糧食的農業“四補貼”規模擴大到1406億元,,今年財政部撥付農資綜合補貼資金高達243億元。二是投入確實在增加,表現在總量、單項和價格上。特別是小麥和水稻的最低收購價格。水稻最高價達140元/百斤,小麥達105元/百斤。三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框架確確實實在健全。
其次,基礎好。這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最近看起來,從爭取糧食豐收的角度來看,今年的工作是扎實的,措施是跟進的,通過努力,一萬零五百億斤是有把握的,2012年的糧食生產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二是農民的收入基礎好。根據統計,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兩年超過城鎮居民。特別是各地政府都在出臺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等等,農民的收入較前幾年有了較大的提高。三是農村的民生事業發展基礎好。包括:各地營養餐計劃、各地合作醫療和新農合標準、養老保障覆蓋計劃全面、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四是農村改革成為一個亮點和突破口。就是土地承包權流轉,去年達到17.29%,各個地方根據要求在也在穩步推動,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勞務輸出的地方人少,土地流轉推進比較快。第二個是農民組織程度也比較快,例如,農村各種合作社去年都達到52.7萬家。這些合作社涉及到農村經濟生產、加工、貿易等各個方面。第三個是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去年,產品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等方面都有舉措。農村保險中國家補貼品種也在增多。第四個,農業部積極推動新形勢下農村改革方案。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完善基本經營制度,包括農村金融改革、構建政府支持保護框架和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各個方面。一個是現代農業示范區,一個就是推動新形勢下農村改革試驗區,這是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的兩大任務。今年要在改革方面有所突破。主要解決好農民的土地問題。
第三,前景好。國民經濟三駕馬車,投資、貿易、消費,現在看起來,主要是內需不足。而我們農業的前景好。一是農產品的各項需求是旺盛的,也就是生產只管生產,但生產出來一定能賣的出去,價格是往上走的。雖有個別產品,如去年土豆賣的困難,但總的來說,農產品的各項需求都是旺盛的。這是由于絕對人口帶來絕對量的增長。二是大量勞動力轉移出來了,大量的人口要吃要喝,帶來了轉變性需求。三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食物結構升級帶來的成長性需求,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對于農民而然,這幾年的食物性結構變化是巨大的,主要是對肉、奶、蛋的需求。四是由于克服經濟危機,應對氣候變化,對糧食的間接需求。這種需求不是虛擬的,是實實在在的。
總的來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是旺盛的,農業的基礎作用是絲毫沒有改變的。雖然國家經濟中第一產業的比率下降,但它的基礎作用絲毫不變。因為只有農業發展好了,國民經濟才能可持續,如果農業形勢發展不好,一定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制約作用。反過來說,國民經濟形勢大環境不好,農業發展也一定會倒退。同時,農業發展好對我們保增長、控物價一定是一個正面的驅動,對克服全球糧食危機,避免糧食價格過高有一個緩沖作用。因此,從國民經濟環境來看農業,有上面這三個好。”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昆明糧油平價銷售點將繼續增設
- 下一篇:您了解中國人每天的參考食譜嗎?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