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是什么絆了農機“腿”

      來源: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2-05-14  閱讀

      當前,國家力推農業機械化,對購置農機給予高額補貼,免征多種稅費,但記者在各地采訪中發現,農機要開進農田里,還有大量的配套工作亟待跟上。

      電桿電線縱橫 農機肇事頻發

      隨著農機的普及,近年來,農機肇事案件屢有發生。

      2011年10月9日,河南省清豐縣一電桿被作業的農機撞斷,導致斷電7小時。

      2010年6月4日,山東省文登市澤頭鎮孔格莊村一位農機手,在安徽省渦陽收割小麥作業時,不慎撞倒麥地里已廢棄的電線桿,傷及一小孩。

      農機作業中,類似事故時有發生,固然是機手疏忽大意所致,也同電力、電信基礎設施缺乏,難與農業機械化相配套不無關系。

      安徽省銅陵縣天門鎮高聯村種糧大戶吳正國,種了1.5萬畝田,他告訴記者,最頭疼的就是田中為數眾多的電桿、飛線。每一根電桿,加上兩根絆線,至少讓周圍半畝面積內不能進行農機作業。農村電桿矮,就三四米高,掛線更低,碰斷一根電桿,或剮斷一根光纜,要賠上1萬元左右。有關部門在田中栽桿拉線,從不提前打招呼,栽好了就不讓挪動。前不久為移栽幾根電桿,費了很大力氣才爭取到對方諒解,最后還是自己花錢請工,挪一根電桿花了好幾百元。

      在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民居住分散,再加上缺乏統籌規劃,普遍存在隨意栽桿拉線問題。電桿矮,掛線低,不僅不方便農機成片作業,也極易誘發安全事故。希望農業、電力、電信等部門,加強溝通、協商,盡快妥善解決。

      田塊不平整 農機難通行

      農業機械化,大片作業,就必須有大片平整的農田、通暢的田間機耕路。

      與平原地區不同,山區地形復雜,田塊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相當一部分不適合機械作業。再就是打工潮興起后,由于長期疏于管護,很多梯田塌方,田底裂縫漏水。解決的辦法就是推平,改小田為大田。

      吳正國告訴記者,他個人投資幾千萬元平田7000畝,大修機耕路。目前,1.5萬畝農田中,70%全部機械播收,種糧每畝年純利200元;30%只能半機械或人工耕作,仍然在虧損經營。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吳正國的資金實力。湖北省陽新縣白沙鎮墩福村有農田500多畝,雖然戶籍人口2000多,但青壯年都在外打工,半數以上農田拋荒。村支書董恩友曾想平整農田,采取機械化耕作,但粗略一算,改1畝田至少要幾萬元,力不從心,只好作罷。

      早在2010年7月,國務院就發布了 《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將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機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設施等建設內容納入相應規劃,與規劃內的項目同步實施。平整農田,改小為大,不但有利于機械化作業,而且可鏟除大量田埂,直接增加耕地面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亟待政府加大投入。

      農機化作業 用電成本高

      電價問題也困擾著種田大戶。

      吳正國說,自己種1.5萬畝田,每年產糧上萬噸,如果采取傳統晾曬方式,需要占用大片耕地建曬場,因此主要使用機器烘干。排灌、集中流水線育秧,還有其他很多作業環節,都需要大量用電。電力部門認為自己屬于企業,按大工業用電計價。農戶用電每千瓦時0.4元,他則要1.33元。目前不少項目還沒完工,設備還沒到位,每年電費200多萬元。再過段時間,項目將全部投產,每年電費將超過1000萬元,實在不堪重負。

      目前,種糧大戶幾乎都實行機械化作業。據農業部統計,截至去年末,我國農機總動力已達9.7億千瓦,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4.5%。農機保有量的大幅提升,帶來農業生產用電的大幅提升。對農業機械化用電量的變化,山東省青島市曾做過統計:1998年為15.3億千瓦時,2008年已飆升到42.4億千瓦時。耕地由農民一家一戶耕種,用電享受低價,將農田集中起來機械化作業是否要提高電價?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農機是農業技術、工程技術、環境技術、信息技術集成應用的重要載體,農田精耕細作要靠農機。農機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放了大量勞動力,彌補了用工短缺,有效縮短了生產周期,有利于爭搶農時。以前300畝玉米,依靠人力收獲,需要半個月,現在用1臺200馬力的機器只要3個小時。依靠農機,小麥春播不超過5天,比傳統作業縮短10天;大豆、玉米播種不超過15天,比傳統作業縮短10天。因此,普及農機化的社會效益巨大。

      當前國家對購置農機給予高額補貼,免征農機機耕和排灌服務營業稅、農機作業和維修服務項目的企業所得稅,對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聯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的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農機用電是否也該有配套政策?

      2005年,我國農機總動力才6.79億千瓦,到去年已提升到9.7億千瓦,短短6年,增加了43%。農業機械化一日千里,與政策扶持、多方支持不無關系。相信阻礙農機下田的各種問題,不久都能妥善解決。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