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依靠科技進步保障食品安全

      來源: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2-04-19  閱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近些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平穩向好,但由于食品產業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食品監管相對薄弱,特別是存在科技瓶頸制約,食品安全總體上仍處于矛盾凸顯期和風險高發期,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還不相適應。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需要轉變食品產業發展方式,強化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參與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圍;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當前,尤其要重視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先導作用,依靠科技進步推動食品安全監管手段創新和食品產業轉型升級。
        
        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風險
        
        食品源頭污染較為嚴重。近年來,我國農業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目前每年有20多萬噸、1000多種化肥、農藥、獸藥、生長調節劑等施用于農作物,特別是使用違禁藥物、過量用藥和不遵守用藥安全期規定,頻頻造成食品源頭污染并引發食源性危害。長三角地區土壤中除了常見的農藥污染外,更突出的是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持久性有機物和重金屬污染。同時,由于江海湖泊水環境質量下降,部分湖泊藻類污染及富營養化程度嚴重,水體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也極易污染農、畜和水產品,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復雜化。
        
        食品產業集中度和現代化程度偏低。有關研究顯示,當前我國食品產業呈現“一長兩多三低”的顯著特點。“一長”是指食品產業鏈條比較長,從種植、養殖、加工、初加工、深加工、運輸、儲存到銷售、餐飲消費,有很多環節且比較分散,導致食品企業數量多、食品安全薄弱環節多,但產業集中度低、工業化程度低、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低。據統計,目前全國40多萬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僅有3.8萬家,比例不足一成;80%以上食品加工企業是10人以下的小企業或家庭作坊,不僅規模小,而且大多數設施簡陋、工藝落后、內部管理和技術創新水平低,難以有效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制售假劣食品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包括使用劣質原料加工制作食品,如用“地溝油”制作油炸食品、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超范圍使用或濫用食品添加劑,如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劑、在蜜餞中超標使用防腐劑;添加非食用物質制作食品,如用二氧化硫漂白饅頭、包子、蘑菇,用甲醛浸泡海產品使之增韌、增亮、延長保存期,用“吊白塊”改善米粉、腐竹的外觀和口感等。僅2008年以來,全國查處的制售假劣食品大案要案就有數十起,如“蘇丹紅”食品、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饅頭”、“瘦肉精”豬肉事件等,都是不法分子和企業為獲取非法利益,無視國家法律法規、道德底線失守。食品安全風險特別是“添加泛濫”和人為污染已成為當前的社會性風險之一。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甚至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形象。
        
        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科技瓶頸
        
        食品安全標準不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是為了確保食品安全,以科學的風險分析研究和評估為支撐,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因素和各個關鍵環節所規定的統一技術要求。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工作滯后,不少品種沒有質量標準或標準偏低,有的食品標準已多年沒有修訂、項目指標陳舊落后。如我國農藥殘留限量指標只有800多項,而國際食品法典有3300多項,歐盟有14.5萬項;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目前大多數仍沒有統一規范的質量標準,重點監測的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25種還沒有檢測方法。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包括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等,但至今沒有統一、完整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標準之間交叉、重復甚至矛盾的現象比較突出。
        
        食品檢驗檢測水平不高。檢驗檢測是企業對食品進行質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措施,也是監管部門對食品質量安全實施監控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針對食品污染物的關鍵檢測技術和設備落后,對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的危險性評估技術未廣泛采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亟待完善。各級農業、衛生、質監、食品藥品監管、海洋漁業、檢驗檢疫等部門盡管都有食品檢驗監測機構,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也設有檢驗機構或實驗室,但由于檢驗檢測資源分散,無法集中力量加強建設和進行技術攻關,普遍存在經費投入少、設備老化、技術人員缺乏、檢驗能力不足等問題。
        
        食品監管執法能力不強。監督執法專業化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雇用數以千計的醫學、化學和營養學博士,并擁有數以萬計的專業執法人員。相比較而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擁有的監督執法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當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機構人員少、裝備差、水平低,監管能力建設投入不足,存在執法不嚴、監管不到位的現象,直接影響到法律法規和監管政策的有效執行。此外,隨著新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的大量使用,食品安全監管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新課題,監管工作的科技創新能力亟需提高,依靠科技進步保障食品安全已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
        
        依靠科技進步保障食品安全的對策
        
        保障食品安全,必須依靠科學進步與創新,加大對食品安全關鍵檢測、監測和控制技術的攻關力度,加快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撐體系,積極推進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科學化、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規范化、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標準化、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網絡化,努力實現食品安全工作從“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的轉變。
        
        強化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意識。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建設集食品安全風險排查、監測、評估、預警等于一體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體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一是加強風險排查監測工作。以農藥與獸藥殘留、環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違禁化學品等為重點,對我國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殘留危險性評估技術進行系統攻關。從食用農產品及食品生產加工源頭開始,全面開展食品安全風險源普查工作,統籌安排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任務,使之覆蓋產地環境、種植養殖、生產加工、貯存流通、餐飲服務、進出口等各個環節,及時發現各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二是完善風險分析評估制度。建立科學的食品安全風險評價機制,及時確定各類食品不安全因素的風險等級,并據此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措施,使有限的監管資源能夠集中到風險高發的環節和領域。三是構建高效快速的預警系統。積極推進政府部門及企業相互聯通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監測與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對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危險因素及時采取預警措施,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積極研究和推廣應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的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監測預警的效能和水平。
        
        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標準是國家食品安全法規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應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標準規范化建設,積極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加強對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追蹤研究,加快建立國內統一、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特別是要加快對現行各類食品標準進行清理整合,推進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完善工作,及時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基礎標準,補充完善食品添加劑、食品檢測方法和食品相關產品標準,優先做好各類急需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形成標準動態更新機制,不斷提高標準的完整性、科學性和適用性。此外,應高度關注食品添加劑、農藥、獸藥、轉基因食品、輻照食品等,積極跟蹤風險監測和評估結果,適時建立完善安全適用的標準體系。要重視讓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使制定過程成為食品安全的科普課堂、成為增強公眾健康素養的平臺。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圍繞強化檢驗檢測手段、健全溯源體系等,制定實施食品安全專項規劃,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軟件和硬件建設,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在有機整合現有檢驗檢測資源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各級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引進先進檢驗檢測技術和設備,鼓勵檢驗檢測方法創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學高效的檢驗檢測體系。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教育培訓體系,推行監管執法裝備標準化,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和監管效率。積極培養食品安全高層次人才,鼓勵支持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科學研究,將重點放在食品檢測、食物中毒診斷與處理、食品危害物溯源、食品安全事件預警技術研究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監測檢驗設備科技創新等方面,并切實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提高食品產業發展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從根本上要靠轉變食品產業發展方式、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應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依靠高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逐步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制定食品工業發展規劃,明確食品工業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技術進步,淘汰落后產能,促進食品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鼓勵引導食品企業落實良好生產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等先進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推行新標準、新技術、新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立食品安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加強企業食品安全師培訓和認證工作,大型食品企業應內設食品安全監控機構,并做到專人負責、持證上崗,確保各項食品安全措施落實到位。依靠科技手段,積極培育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生鮮處理中心、中央廚房等,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商業業態,鼓勵具備集散功能的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場所升級改造,引導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逐步進入集中交易市場、店鋪等場所,不斷提高食品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