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儀器網

      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將召開 主題是農業科技

      來源: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11-12-26  閱讀
           每年聚焦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歷來被視作新年首輪行情的沖鋒號。

        按農業部此前披露的日程,年底,農業部將召開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安排明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此后,一年一度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將召開,中央一號文件將在這一高規格的會議上發布。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告訴早報記者,可以預見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還是三農,2011年聚焦水利建設,而2012年將會聚焦農業科技。

        為何是農業科技

        馬文峰作出上述判斷之際,12月25日,《人民日報》以整版篇幅,縱論農業科技。該文開宗明義:“當前,我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新時期,資源約束更加突出,風險挑戰更加嚴峻,農業農村經濟已經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關鍵階段。”

        事實上,農業科技年年提,但今年以來的種種跡象顯示,其已成為決策者思索三農問題的抓手。

        早在今年4月,農業部黨組便已部署開展農業科技重大問題調研。進入下半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頻赴各地調研農業科技改革。陳錫文7月在安徽宣城調研時,安徽省副省長余欣榮提出,“要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農業科技的重大命題。農業科技的發展,關系到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的同步發展。”

        幾乎是同時,7月21~23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農業部黨組中心組(擴大)學習會,研討農業科技發展。韓長賦警告,“支撐農業發展的資源已經繃得很緊,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更加突出,必須要突破資源制約瓶頸、應對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等新挑戰,出路在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根本依靠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水平,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

        對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的擔憂,也曾出自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之口。張桃林一度提及,農業勞動者存在數量萎縮、結構失衡、素質堪憂、后繼乏人等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機制

        臨近年底,農業科技的內涵得以“豐富”。

        11月,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潘海平在杭州召開的有關農業科技管理的會議上說,“農業科技工作需圍繞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等重點展開,切實對基礎研究、基礎性工作、重大關鍵技術研究等周期長的科研領域給予連續穩定支持。”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提出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機制。

        12月12~14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努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堅持科教興農戰略,增強農業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技術推廣。”

        12月14~16日,農業部舉行黨組擴大會議,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被列為明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考慮。

        12月25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明年財政部門將完善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規模。這一切,對應的也正是所謂“農業科技”。

        “種子問題是核心”

        馬文峰告訴早報記者,農業科技的內涵很豐富,主要包括幾個大的方面:種子的研發,包括育種、制種技術,以及轉基因等現代生物技術;化肥、農藥等農資的使用技術;種植技術、種植模式和農業機械化;農產品作為發展農業科技的題中之意,近幾年,中國已構建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

        “雖然農業科技涉及的方面很廣,但是核心是種子問題。”馬文峰說。

        “農業部于9月4日成立了種子管理局,說明了對種業的重視程度。而且,中國如果不能將化學農業轉化為生物農業,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就解決不了。”中信證券農林牧漁行業首席分析師毛長青曾向某權威財經媒體表示,化學農業對糧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小。

        馬文峰表示,從全球來看,中國水稻的單產產量比較高,但是水平卻在同步下降,現在美國和日本已經超越了中國;小麥的單產雖然也有提高,但是只處于世界中等水平;而玉米的單產產量則比較落后。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張卓元也提到,因為單產產量低,而人口多,消費量大,目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糧食、棉花、肉類、植物油、蔬菜等供應都是偏緊的,目前中國消費的植物油甚至有2/3依靠進口。

        潘海平曾提供過這樣一組數據:除大宗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育種外,中國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依賴進口;70%以上的先進農產品加工成套設備依賴進口,大多數國產農機產品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水平。

        兩大制約:體制和投入

        馬文峰認為,中國的農業科技是發展很慢的。目前制約農業科技主要有兩大問題,一個是體制問題,一個是投入問題。

        “體制上看,不管是中國的農民還是美國的農民,都不可能去搞農業科技研發。目前中國的農業科技研發主要是各地農科院、種子公司、農業大學等,但是因為科研力量分散,各干各的,難以形成合力。”馬文峰說。

        據不完全統計,現有的20多個國家級的農業科技計劃,分屬多個部門,這些計劃之間缺乏長遠規劃與有效銜接。

        這還只是一個方面,馬文峰還告訴早報記者,拿種子公司來說,中國80%~90%的種子公司都是制種公司,而不是育種公司,并沒有多高的研發水平。即便是有些科技成果,也被人用來申報職稱和要項目用,根本沒有去進行產業化。

        當下,中國每年登記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達3000余項,但轉化率僅為40%左右,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30%;科技進步貢獻率也僅為52%,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農業投入大,產出回報率低,現在的環境并不是很好。別說是投入農業科技,即便是我這樣的農業研究人士,現在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了。”馬文峰告訴早報記者。

        據統計,2009年,中國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GDP的比例僅為0.6%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2%以上的比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向《人民日報》建議,希望各級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完善公益性的體制機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穩定投入與競爭性經費之間的比例為7∶3比較合適。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農業部黨組中心組(擴大)學習會上,韓長賦強調了農業科技的公益性定位。

        從更高的政策層面看,有識者指出,“如果土地流轉不能繼續推行下去,談農業的科技化、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只能是一句空話,中國的農業問題還是土地問題。”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douyinxiaodian6.com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