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探析
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探析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向了城市和非農產業。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流入城市的已不僅是農村“富余”的勞動力,還包括大量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短缺與勞動力老齡化這兩個問題互相伴生,而老齡化是更為嚴峻的現實問題。務農人員老齡化現象正日益嚴重并導致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質量的下降。
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原因分析
首先,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必然結果。西方理論界對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研究結果表明: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是城鄉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我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的原因。在我國,農村和城市在經濟、文化、公共事業、社會福利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為了分享現代文明成果和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即使在城市中無法獲得預期收入,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也會源源不斷向城市轉移。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城務工的第一代農民工由于在城市缺乏競爭力,正逐步被“淘汰”返回農村。隨著年輕勞動力不斷流向城市,“高齡”勞動力不斷返回農村,必然導致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成為一種趨勢。
其次,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不能完全用農業比較效益低來解釋。傳統觀點認為,由于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偏低,使得農民紛紛流向城市,最終導致農業勞動力短缺。但結合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不能完全用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來解釋。歐美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農產品價格高,加上政府對農業的大量補貼,農業的比較效益并不低,但也存在比較嚴重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國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之所以沒有威脅到農業生產,是因為他們有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較高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
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對策建議
其一,培育職業農民。應著力吸引高素質人才從事農業生產,加大對農民培訓的力度,營造留住農村人才的有利環境。
其二,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鼓勵和支持相關科研機構研發符合農業生產需求的機械設備,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降低農業生產對人工的依賴程度。繼續完善和提高國家的農機具購置補貼。
其三,加強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投入。建立和完善對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在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信息、農業金融和保險等領域的服務體系建設,減輕農民的務農難度,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其四,改變農業生產的組織經營方式。改變傳統的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模式,鼓勵農民建立專業協會、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支持和鼓勵條件允許的地區,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流轉,進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