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打造中國檢驗認證的“航空母艦”——訪(CTC)常務副主任馬振珠教授
打造中國檢驗認證的“航空母艦”——訪(CTC)常務副主任馬振珠教授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檢驗認證行業狀況究竟如何?國內檢驗認證機構受到國外同行機構怎樣的沖擊?以及如何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考驗等?帶著這些問題,儀器信息網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建筑材料檢驗認證中心(CTC)常務副主任馬振珠教授。
CTC依托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于2005年底組建成立,馬振珠教授出任中心常務副主任、全面負責中心工作,2007年主營收入突破1億元,實現CTC成立僅兩年收入翻番的輝煌業績,2008年總收入已經增長為1.16億元,是目前中國建筑材料檢驗和認證領域最具規模的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第三方檢驗認證機構。
國際巨頭逐鹿中國市場,國內檢驗認證機構亟待發展
中國在加入WTO時曾承諾,在中國提供檢驗服務3年以上的外國服務提供者可以在中國設立合營技術測試、分析和貨物檢驗(法定檢驗除外)機構;入世后2年內,允許(從事非法定檢驗的)外資檢驗服務提供者外資控股;入世后4年內,允許(從事非法定檢驗的)外資檢驗服務提供者在華設立獨資子公司。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迅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檢驗認證市場。如今,中國檢驗認證市場的大門已經對全世界打開,跨國認證集團目前正在有步驟地將龐大的身軀擠進中國,國內的檢驗實驗室等實力也越來越強,二者的競爭已越來越激烈。
1、國際檢驗認證巨頭本地化進程加速
馬振珠主任首先談到:“多數國外知名的檢驗認證機構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涉及范圍較廣,在世界各地設立了許多分支機構。近年來,國際權威檢驗機構紛紛在中國設立檢測網絡,已經在中國初步完成了商業布點工作,業務發展勢頭良好。”
如:SGS(瑞士通用公證行)全球擁有14000多個分支機構和實驗室,55000名員工,70000多家全球客戶。SGS在中國大陸最開始是以合資身份進入中國的,合資對象為中國質量技術監督總局旗下的中國標準技術開發總公司,所以在中國大陸SGS的名字是: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目前,至少有7000家中國企業獲得SGS認證,在中國市場年收入一度達到14億元人民幣。
具有百年歷史的美國安全檢測實驗室公司(UL)是通過會員制的運作方式來獲取利潤,目前擁有國際級會員10000多名,引人注目的是其制定了10000多項產品和行業標準供全球企業參照執行。2003年1月,UL和中國檢驗認證集團(CCIC)共同投資1500萬美元在蘇州設立了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目前,UL美華認證已成為UL全球業務增長最快的分支機構。
德國萊茵TÜV檢測認證集團成立于1872年,總部設立在德國科隆,在61個國家490多個地區雇有13300多名員工,年營業收入超過11億歐元。自1988年TÜV在香港設立中國的分支機構后,現已在中國8個主要城市建立服務網絡,為中國企業直接提供出口認證及檢驗服務。
2、中國檢驗認證機構亟待快速發展
我國檢驗認證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從萌芽、發展到成熟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萌芽階段,為保證進出口產品質量,我國成立了少量的基礎檢驗實驗室。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進入發展階段,為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由國家劃撥專款專項支持,成立了近5000個國家、行業、地方檢驗實驗室。當歷史進入21世紀的時候,檢驗認證行業也進入成熟階段,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內出現了第三次檢驗認證機構建設浪潮。
其中,我國的認證工作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而發展起來的,首先從電工產品和電子元器件產品認證開始,逐漸擴大到建材行業等其他產品和領域。為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自2001年以來,我國對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體系進行了改革,成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實行了認證認可工作的統一管理。
目前,中國的檢驗機構中帶“中國”二字的單位只有兩家:中國檢驗認證集團(CCIC),以及中國建筑材料檢驗認證中心(CTC)。其中,CCIC是2007年原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合并重組而成,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帶“中國”字頭以“檢驗、鑒定、認證、測試”為主業的國際化檢驗認證機構,年營業收入達35多億。
“另外,私有的檢測機構紛紛成立,并在國內檢驗認證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每年千萬元營收的并不少見。據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統計,我國僅與建材、建筑相關的檢測實驗室就多達4600余家。”
“相較之下,中國的檢驗機構成立歷史并不長,從形成到今天大約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而且大都是從實驗室演變而來。”馬振珠主任實事求是地指出,“我國的檢驗機構在技術、資金、認證標準等各方面與國外檢驗機構都存在較大差距。”
加快戰略發展步伐,爭創中國檢驗認證行業的自主品牌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國家強制性檢測、商業檢測和委托檢測市場蘊含著巨大的商機。競爭不可避免,但外資檢驗機構的進入,也帶來了國際領先的檢測服務理念。在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中,主動學習,是內資企業贏得市場的關鍵,也是推動檢測服務發展的重要動力。
1、積極拓展業務領域,致力于構建“綜合性檢驗認證機構”
馬振珠主任指出:“拓展業務領域、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是國內檢驗認證機構發展的首要任務。”
“中心共有檢驗、認證、儀器研發、延伸服務四大業務內容,其中檢驗業務收入所占比例達85%之多,認證業務領域的拓展是中心過去兩年來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重點要做的事情,短期爭取達到檢驗、認證兩個‘翅膀’均衡發展。” 目前,CTC可以向社會提供建材產品CCC強制認證、中國建材認證CTC標志認證、管理體系認證、汽車玻璃零配安裝服務認證,并為出口企業提供CE、ECE、DOT、IGCC/IGMA、KAN、AS、GS代理認證服務。
“另外,中心正在積極申請建筑工程檢測領域的各項資質,檢測業務由建材產品向建筑工程領域拓展,力求涵蓋所有建材產品領域。今后中心還將向食品、衛生、環境等領域邁進,跨出建材建工領域,走向綜合性檢驗認證機構。”
2、穩健開拓國內市場,爭取“成熟一個再建一個”
“中心現有客戶中40%來自北京地區,如何擴大京外市場份額,是我們今后的重要任務。為了進一步拓展建材行業的國內檢驗認證業務,中心積極實施‘走出去’的策略,首先將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省會等城市建立由中心控股或獨資的分支機構。”
CTC于2008年底成立了廈門分中心,并于2009年3月又收購了廈門宏業工程建設技術公司,全力開展廈門乃至整個福建省的建材行業檢驗認證業務。
回顧CTC廈門分中心的組建與運作,馬振珠主任指出:“對當地檢驗認證市場情況了解不充分,自身基礎儲備不夠,尤其是檢驗認證技術與管理人才不足等,是我們組建分支機構過程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問題;通過在廈門設點,我們是走了一點點‘彎路’、但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現在我們就不贊成自己在外地直接建立分支機構,而是建議尋找當地有基礎的檢驗機構或公司對其進行收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資金投入、設備更新、人員培訓等。”
“總體來說,‘走出去’的步伐不要邁的太快,必須穩扎穩打、摸著石頭過河,爭取‘成熟一個再建一個’。”
3、與國外檢測機構廣泛合作,盡快走入國際市場
“國內檢驗認證機構經過多年的運營,已擁有了相當數量的客戶群體,以及國外檢測認證機構對中國市場競爭成本問題的考慮,因此國內、外檢測認證機構將有合作開展業務的可能。”
“國外建材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為了便于銷售也希望找國內權威的檢驗認證機構承擔檢測工作。在拓展自身業務能力之外,積極與國外同行機構進行合作,無疑是檢驗認證行業發展的一條捷徑。”
在這方面,CTC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先后獲得德國TÜV、美國機動車管理協會、美國IGCC/IGMA、西班牙Applus、印度尼西亞產品認證中心、荷蘭TNO、VCA英國車輛認證局合作實驗室等多個國外權威機構資質授權或共建合作實驗室。
“盡快走入國際市場,在國外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中心設有專門的國際業務部,現已有160多個國際客戶,每年多次組團到國外給這些客戶提供認證服務。”
4、加快標準制定,帶動中國檢驗認證市場發展
“標準”在全球市場競爭的獨特地位與重要作用已經無容置疑,在檢驗認證領域中也不例外;“CTC每年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等將近80項,每年都有20多項新標準出自中心之手。我們積極鼓勵員工申請標準制訂、參與別人承擔的標準制訂的起草工作中去。”
值得強調的是,2009年5月,CTC正式啟動了一項ISO標準制訂任務,這是我國建材行業在ISO組織成立的第一個國際標準工作組。
最后,馬振珠主任指出:“中國檢驗認證機構要想真正做大、做強,在國際檢驗認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并擁有更多國際話語權,途徑之一就是不斷地加快制訂國內行業標準、擴大檢驗認證范疇、進一步提升行業規范,更多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制訂,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
“整合資源,走專業化、規模化發展之路,才能在檢驗認證市場闖出一條新路,以此迎接挑戰,創出屬于我國檢驗認證行業的民族品牌,與國際知名檢驗認證機構抗衡。”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