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夏糧“六連增”——科技支撐產生重大累積效應
夏糧“六連增”——科技支撐產生重大累積效應
來源: 中國糧油信息網 類別:行業動態 更新時間:2009-06-22 閱讀次
今年我國夏季糧油再獲豐收,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六年增產!今年夏糧先后經受了北方主產區特大旱災、南方持續低溫陰雨、多次強降溫和病蟲害嚴重發生等多重災害的嚴峻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實現連續六年豐收,得益于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也得益于農業科技的強大支撐。
近年來,農業部黨組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引導全國農業科技、教育、推廣系統加強協作與聯合,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科技攻關,深入生產一線,強化科技服務,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技服務農業生產新格局正在形成,科技支撐的累積效應日益顯現。
良種良法配套
6月11日,記者在河北高碑店市崔中旺村采訪時看到,村支書宗友家里的7畝麥子正準備收割,“以前種子和施肥技術都不理想,總認為‘肥大水勤不用人’,沒少花冤枉錢,但產量卻在每畝650斤左右徘徊。經過專家和技術人員指導,學會了合理播種,掌握了節肥、節水技術,每畝節本增效近200元,產量也能達到千斤左右。”
可以說,科技進村入戶,農民“節”了成本和投入,“增”了產量和收入,近年來數據顯示,示范戶年均增產10%,畝節本增效100元以上。2009年小麥科技入戶示范縣有100個,占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19.8%,培育示范戶9.8萬戶,輻射帶動近200萬戶。
“良種”選擇是增產的第一步保證。今年小麥生產中,培育和推廣了一大批優良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導品種的作用十分明顯。2008年僅農業部發布的12個小麥全國主導品種,年推廣面積就占全國小麥總面積的33%。國家對小麥生產實行良種補貼全覆蓋,調動了農民使用新品種的積極性,促進了育種科技成果推廣。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石家莊市農科院院長郭進考告訴記者,“抗旱節水高產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大旱之年顯現了威力。”
在高碑店,記者對良種覆蓋的最直觀感受就是麥田整齊,長勢均勻,正如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肖世和所說,“2000年以前,高碑店的小麥七高八低,什么品種都有,甚至解放前的品種都有。現在品種的數量減少了,但是優質品種面積卻擴大了。”
“良法”集成配套是增產的關鍵措施。在不同的生態麥區,針對不同的小麥產品品質特點,組裝了簡單易行的栽培技術體系。通過精量半精量播種、氮肥后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一批集成技術的示范展示,讓廣大農民不出村就能模仿學習,加快了示范推廣的速度。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農機農藝結合的效果更加明顯。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充分肯定了今年的跨區機收在“三夏”工作中發揮的突出作用。此外,各地注重發揮農機各作業環節的集成優勢,夏收夏種同時進行,大力推廣秸稈還田、一條龍作業、水稻機插秧等技術。記者注意到,小麥主產區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提高了生產效率。
科學抗災有力
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抗災措施的效果直接影響產量的增減,這就格外需要農業專家對災害準確預測、及時指導和到位服務。面對去冬今春的特大干旱,各級農業部門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及時提出“科學抗旱,分類指導,水肥并進,早促早發,防控病蟲”的抗旱技術路線。科學抗旱技術體系逐步形成,選用抗旱品種,精細整地,鎮壓劃鋤,運籌肥水,防治病蟲害等科學抗旱技術得到綜合應用。
如何做到科學抗旱并不容易。抗旱水怎么澆?什么時候澆?沒有水澆怎么辦?面對不同農時、不同產區,科技服務不僅要及時,還要有針對性。為此,從農業部到旱區各級農業部門,從專家到基層農技人員,針對不同的農時季節、抗旱條件和小麥苗情等實際情況,在查清苗情、墑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礎上,分類制定了詳細的科學抗旱對策和技術方案。在今年的抗旱救災中,農業部及時組織專家編寫了適合不同麥區的21類、30萬張小麥抗旱應急技術和春季田間管理科技服務明白紙,基層農技人員及時進村入戶開展巡回指導,為小麥豐收提供了科技支撐。據統計,僅抗旱期間,8個嚴重干旱省份累計下派農業專家指導組4160個,深入一線抗旱的專家和技術人員27.5萬人次,下發抗旱技術明白紙2223萬張,培訓農民1967萬人,投入農業抗旱人數3165萬人。
安徽是我國遭受去冬今春干旱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小麥受旱面積2900多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80%,其中嚴重受旱面積達到1200多萬畝。2月初,記者在皖北采訪時看到,面對嚴峻的苗情、旱情,有專家預測:若不采取及時有效措施緩解旱情,轉化苗情,產量水平有可能下降15%~20%。
然而,該省依托科技攻關、高產創建、科技入戶等項目,采取“澆一遍水,追10斤肥,增百斤糧”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搶救,產量不減反增。“今年雖是大旱之年,但到處都能看到大面積高產典型,經測產,蒙城、渦陽、太和、靈璧等縣出現了大面積畝產600公斤的示范村場。”麥收前,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馬傳喜告訴記者。
聯合協作見效
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關鍵靠體制機制創新。農業部科教司司長白金明認為,只要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專家、技術員與農民面對面、手把手、心連心,形成強大合力,使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就能更好地發揮政策的效力、科技的潛力,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肖世和這樣詮釋:“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就是為了同一個目標,把全國搞小麥相關工作的人基本都集中起來,包括了土壤與環境、育種、栽培與設施、植保、產后加工、產業經濟六大方面的32位科學家;同時設有39個區域試驗站,帶動196個縣(市、區)開展技術示范和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國三分之一的麥區,形成了近千人的隊伍。農民在小麥生產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能通過體系傳達上來,得到及時解決。”
據統計,全國50個農產品的產業技術體系和科技入戶體系包括了2000多位科學家、5000多名推廣專家,他們來自各級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學、綜合性大學、非農科研機構以及產業化龍頭企業,這批凝聚了農業科技界青壯年精英的隊伍,擰成一股繩,將圍繞產業需求開展研發,合力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與此同時,各地也采取多種措施,大力開展科技服務,支撐農業生產。河南省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開展農技人員大培訓,實行技術承包責任制,做到村村有農技人員指導、戶戶有抗旱促春管技術明白卡。河北省實施“百、千、萬”農業干部下基層、解難題、送服務行動,組織萬名農業干部、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采取“分級負責、分片包干、責任到人、一包到底”的辦法,重點開展示范樣板建設、政策宣講、科技培訓、信息服務活動。江蘇省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實行農技員包村聯戶,在全省8000個村培育18萬科技示范戶,以示范戶帶動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輻射推廣。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指出,要立足產業需求抓好農業科技創新、立足農民需求抓好農業技術推廣、立足創新實踐抓好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產業特點和國情特色的農業科技進步之路。
透過夏糧“六連增”,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對農業增產增效支撐作用顯著,這一實實在在的科技進步得益于機制體制的不斷創新,農科教、產學研的大聯合、大協作。這必將激發全國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技術推廣部門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科技力量,在服務產業、致富農民這條路上越走越寬。
近年來,農業部黨組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引導全國農業科技、教育、推廣系統加強協作與聯合,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科技攻關,深入生產一線,強化科技服務,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技服務農業生產新格局正在形成,科技支撐的累積效應日益顯現。
良種良法配套
6月11日,記者在河北高碑店市崔中旺村采訪時看到,村支書宗友家里的7畝麥子正準備收割,“以前種子和施肥技術都不理想,總認為‘肥大水勤不用人’,沒少花冤枉錢,但產量卻在每畝650斤左右徘徊。經過專家和技術人員指導,學會了合理播種,掌握了節肥、節水技術,每畝節本增效近200元,產量也能達到千斤左右。”
可以說,科技進村入戶,農民“節”了成本和投入,“增”了產量和收入,近年來數據顯示,示范戶年均增產10%,畝節本增效100元以上。2009年小麥科技入戶示范縣有100個,占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19.8%,培育示范戶9.8萬戶,輻射帶動近200萬戶。
“良種”選擇是增產的第一步保證。今年小麥生產中,培育和推廣了一大批優良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導品種的作用十分明顯。2008年僅農業部發布的12個小麥全國主導品種,年推廣面積就占全國小麥總面積的33%。國家對小麥生產實行良種補貼全覆蓋,調動了農民使用新品種的積極性,促進了育種科技成果推廣。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石家莊市農科院院長郭進考告訴記者,“抗旱節水高產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大旱之年顯現了威力。”
在高碑店,記者對良種覆蓋的最直觀感受就是麥田整齊,長勢均勻,正如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肖世和所說,“2000年以前,高碑店的小麥七高八低,什么品種都有,甚至解放前的品種都有。現在品種的數量減少了,但是優質品種面積卻擴大了。”
“良法”集成配套是增產的關鍵措施。在不同的生態麥區,針對不同的小麥產品品質特點,組裝了簡單易行的栽培技術體系。通過精量半精量播種、氮肥后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一批集成技術的示范展示,讓廣大農民不出村就能模仿學習,加快了示范推廣的速度。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農機農藝結合的效果更加明顯。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充分肯定了今年的跨區機收在“三夏”工作中發揮的突出作用。此外,各地注重發揮農機各作業環節的集成優勢,夏收夏種同時進行,大力推廣秸稈還田、一條龍作業、水稻機插秧等技術。記者注意到,小麥主產區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提高了生產效率。
科學抗災有力
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抗災措施的效果直接影響產量的增減,這就格外需要農業專家對災害準確預測、及時指導和到位服務。面對去冬今春的特大干旱,各級農業部門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及時提出“科學抗旱,分類指導,水肥并進,早促早發,防控病蟲”的抗旱技術路線。科學抗旱技術體系逐步形成,選用抗旱品種,精細整地,鎮壓劃鋤,運籌肥水,防治病蟲害等科學抗旱技術得到綜合應用。
如何做到科學抗旱并不容易。抗旱水怎么澆?什么時候澆?沒有水澆怎么辦?面對不同農時、不同產區,科技服務不僅要及時,還要有針對性。為此,從農業部到旱區各級農業部門,從專家到基層農技人員,針對不同的農時季節、抗旱條件和小麥苗情等實際情況,在查清苗情、墑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礎上,分類制定了詳細的科學抗旱對策和技術方案。在今年的抗旱救災中,農業部及時組織專家編寫了適合不同麥區的21類、30萬張小麥抗旱應急技術和春季田間管理科技服務明白紙,基層農技人員及時進村入戶開展巡回指導,為小麥豐收提供了科技支撐。據統計,僅抗旱期間,8個嚴重干旱省份累計下派農業專家指導組4160個,深入一線抗旱的專家和技術人員27.5萬人次,下發抗旱技術明白紙2223萬張,培訓農民1967萬人,投入農業抗旱人數3165萬人。
安徽是我國遭受去冬今春干旱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小麥受旱面積2900多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80%,其中嚴重受旱面積達到1200多萬畝。2月初,記者在皖北采訪時看到,面對嚴峻的苗情、旱情,有專家預測:若不采取及時有效措施緩解旱情,轉化苗情,產量水平有可能下降15%~20%。
然而,該省依托科技攻關、高產創建、科技入戶等項目,采取“澆一遍水,追10斤肥,增百斤糧”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搶救,產量不減反增。“今年雖是大旱之年,但到處都能看到大面積高產典型,經測產,蒙城、渦陽、太和、靈璧等縣出現了大面積畝產600公斤的示范村場。”麥收前,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馬傳喜告訴記者。
聯合協作見效
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關鍵靠體制機制創新。農業部科教司司長白金明認為,只要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專家、技術員與農民面對面、手把手、心連心,形成強大合力,使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就能更好地發揮政策的效力、科技的潛力,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肖世和這樣詮釋:“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就是為了同一個目標,把全國搞小麥相關工作的人基本都集中起來,包括了土壤與環境、育種、栽培與設施、植保、產后加工、產業經濟六大方面的32位科學家;同時設有39個區域試驗站,帶動196個縣(市、區)開展技術示范和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國三分之一的麥區,形成了近千人的隊伍。農民在小麥生產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能通過體系傳達上來,得到及時解決。”
據統計,全國50個農產品的產業技術體系和科技入戶體系包括了2000多位科學家、5000多名推廣專家,他們來自各級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學、綜合性大學、非農科研機構以及產業化龍頭企業,這批凝聚了農業科技界青壯年精英的隊伍,擰成一股繩,將圍繞產業需求開展研發,合力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與此同時,各地也采取多種措施,大力開展科技服務,支撐農業生產。河南省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開展農技人員大培訓,實行技術承包責任制,做到村村有農技人員指導、戶戶有抗旱促春管技術明白卡。河北省實施“百、千、萬”農業干部下基層、解難題、送服務行動,組織萬名農業干部、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采取“分級負責、分片包干、責任到人、一包到底”的辦法,重點開展示范樣板建設、政策宣講、科技培訓、信息服務活動。江蘇省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實行農技員包村聯戶,在全省8000個村培育18萬科技示范戶,以示范戶帶動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輻射推廣。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指出,要立足產業需求抓好農業科技創新、立足農民需求抓好農業技術推廣、立足創新實踐抓好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產業特點和國情特色的農業科技進步之路。
透過夏糧“六連增”,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對農業增產增效支撐作用顯著,這一實實在在的科技進步得益于機制體制的不斷創新,農科教、產學研的大聯合、大協作。這必將激發全國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技術推廣部門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科技力量,在服務產業、致富農民這條路上越走越寬。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推薦儀器

最近更新儀器

相關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