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術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術
來源: 杭州托普儀器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20-04-03 閱讀次
玉米黑粉病,俗稱黑瘤子。玉米上發生很普遍而又非常嚴重的病害,一般發病率在50%左右,發病嚴重的地塊可高達60%以上。
玉米黑粉病:
1、發病癥狀:主要在玉米莖稈、果穗、雄花序、葉片及
籽粒上產生大小不等的腫瘤。裂、散出大量的黑褐色粉未(病菌的厚垣孢子)。果穗被侵染后,造成籽粒不飽滿,甚至整個果穗變成黑瘤子,不結穗。葉片和莖稈受害時,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瘤狀物,造成病株生產矮小。
2、發病原因:這種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中、土壤表面和
病秸稈上越冬,成為翌年玉米發病的初次感染源,病菌孢子靠風力傳播,落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上均可發病。一般在高溫、高濕、重茬、玉米螟危害嚴重和玉米植株機構損傷較多的地塊發病率較高。
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性能強的品種;②在玉米植株
病瘤尚未成熟前及早把病株害除,清除到田間外理掉;③實行三年以上的輪作制,以減少病菌侵染機會;④施用發酵腐熟的有機肥料;⑤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的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進行噴才,可減輕黑粉病的再侵染。也可用1%的波爾多液進行噴霧,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玉米黑粉病:
1、發病癥狀:主要在玉米莖稈、果穗、雄花序、葉片及
籽粒上產生大小不等的腫瘤。裂、散出大量的黑褐色粉未(病菌的厚垣孢子)。果穗被侵染后,造成籽粒不飽滿,甚至整個果穗變成黑瘤子,不結穗。葉片和莖稈受害時,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瘤狀物,造成病株生產矮小。
2、發病原因:這種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中、土壤表面和
病秸稈上越冬,成為翌年玉米發病的初次感染源,病菌孢子靠風力傳播,落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上均可發病。一般在高溫、高濕、重茬、玉米螟危害嚴重和玉米植株機構損傷較多的地塊發病率較高。
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性能強的品種;②在玉米植株
病瘤尚未成熟前及早把病株害除,清除到田間外理掉;③實行三年以上的輪作制,以減少病菌侵染機會;④施用發酵腐熟的有機肥料;⑤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的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進行噴才,可減輕黑粉病的再侵染。也可用1%的波爾多液進行噴霧,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玉米空稈的原因及對策
- 下一篇:灌施裂縫肥甘薯大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