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云南:甘蔗產業“減肥”增效
云南:甘蔗產業“減肥”增效
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它和人民福祉緊緊相連。如何推進綠色轉型,融入綠色發展?云南省糖料產業技術體系科技人員用創新、用行動,在全國率先形成甘蔗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成為國家農業農村部在全國蔗區主推的技術,開啟云南甘蔗種植的“輕簡化”時代,推進了云南蔗糖產業提質增效。
綠色發展的迫切呼喚
400多萬畝郁郁蔥蔥的甘蔗林,承載著滇南、滇西南600萬名蔗農的脫貧增收希望。位列全國第二大甘蔗產區,云南蔗糖產業已成長為僅次于煙草的第二大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同時也是全省經濟發展和邊疆民族地區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放眼全國,云南蔗糖產業的發展成績同樣耀眼:全國第二大甘蔗基因庫在云南;甘蔗出糖率全國最高;全國噸糖制造成本最低的前10名糖廠被云南包攬……
蓬勃發展的云南蔗糖產業,在發展中同樣面臨著綠色轉型的嚴峻考驗。
“云南省甘蔗種植還存在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水分利用率低;傳統甘蔗栽培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農村勞動力短缺;甘蔗生產成本高、蔗農收益低等困難和問題,這些短板嚴重影響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云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甘蔗研究所農藝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鄧軍分析,目前云南省甘蔗生產中重視化肥施用、忽視有機肥施用的現象還很突出,施用有機肥的蔗農僅占5.87%;云南省蔗區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在空間上分布也不均勻,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臨滄市蔗區年降雨量可達1200至1500毫米,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蔗區僅為600至900毫米;在傳統的甘蔗中耕環節,揭膜、除草等需要大量人工,加上現在云南省農村勞動力大約有三分之一外出務工,在家務農勞力老齡化嚴重,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甘蔗的生產成本主要由種苗、農資、人工和社會化服務等成本構成,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30%至40%,甚至更多。
破難題、補短板,打造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云南蔗糖產業亟須創新思路,走綠色發展之路。
節本增效的科技創新
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在科技上有所作為。云南省多位甘蔗專家提出,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云南蔗糖產業向輕簡化方向發展。
瞄準困擾云南甘蔗種植的“癥結”所在,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栽培崗位專家、云南省農科院副院長張躍彬率領團隊不懈創新,攻克了甘蔗輕簡生產所需的生產物資和使用技術難題,在全國率先形成了甘蔗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甘蔗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重在機、藥、肥、膜的綜合應用。團隊研發出甘蔗降解除草地膜的生產工藝和系列專利產品,研發出以氮(肥)為內層、磷(肥)為中層、鉀(肥)為外層,前期(苗期)釋放外層磷、鉀肥,中期(生長期)釋放氮素的甘蔗控緩釋肥工藝生產技術。試驗表明,減施20%緩釋肥的甘蔗產量及糖產量與常規施肥的相當,一次性施用甘蔗緩釋肥能獲得較好的種蔗效益;地膜全覆蓋的甘蔗產量最高,全膜覆蓋具有良好的保溫保墑效果,光降解除草地膜全覆蓋的增產增收效果最明顯……”鄧軍為我們解疑釋惑:甘蔗綠色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是甘蔗地膜全覆蓋技術、肥料農藥混合一次性施用技術等技術的集成創新,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甘蔗生產中的施肥、施藥、蓋膜等工序,無需除草和中耕管理,從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實踐證明,輕簡化栽培技術在保水、保濕、保肥上效果明顯,能有效提高單產,降低生產成本。該技術的研發應用,促使云南省甘蔗生產邁向了全膜覆蓋周年保水、一次施肥全年供給、無需除草和中耕管理的“輕簡化”時代,促進了蔗糖產業提質增效。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今年揚州水稻單產可望創歷史
- 下一篇:道地藥材 立足根本保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