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北方寒帶旱作農業的典范——內蒙古海拉爾墾區糧油高產攻關見聞
北方寒帶旱作農業的典范——內蒙古海拉爾墾區糧油高產攻關見聞
全年無霜期100天,降雨量300毫米;春天,剛露出地面的油菜苗,遇到一場大風就可能全部夭折;夏秋,麥子熟了,碰上一陣暴風雨便會導致大面積倒伏。這就是內蒙古海拉爾墾區最基本的自然條件。就是這個墾區,近幾年轉變傳統生產方式,突破關鍵技術,快速提高優勢農作物科技含量和生產技術水平,一次次刷新糧油高產紀錄,成為北方高寒地帶旱作農業的典范。
糧油豐產效益提高
9月上旬,是海拉爾墾區金色的收獲時節。記者在哈達圖、拉布大林、上庫力等農牧場采訪,看到很多大型農業機械在成千上萬畝連片麥地里轟鳴。沉甸甸的麥穗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局長范紅旗高興地告訴記者:“全墾區糧油總產量和效益再創歷史新高,糧豆油產量將跨過13億斤大關,種植業利潤有望超過3億元,職均收入可達2.5萬元。”
讓海拉爾墾區人自豪的,今年還有很多個高水平的指標:糧豆油商品率92%,農產品優質率100%,良種覆蓋率100%,農業科技貢獻率70.19%,綜合機械化水平99.9%,職均生產糧油10萬斤,……
從2005年開始,海拉爾墾區就開展高產攻關活動。可高產攻關之路并非那么平坦。2006年,海拉爾墾區有9900畝小麥單產超千斤,平均單產900-1000斤的有2.82萬畝;3100畝油菜單產超過500斤,平均單產400-500斤的有4.1萬畝。去年因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全墾區僅有1.4萬畝小麥單產超過800斤,只有1.6萬畝油菜單產超過400斤;只有三河馬場980畝小麥單產達到千斤,上庫力農場3800畝攻關田油菜單產超過500斤,其余各場均未達到攻關目標。海拉爾墾區人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必須依靠科技化解制約高產攻關的難題。
盡管今年春秋兩季也遭受了嚴重旱災,但海拉爾墾區高產攻關的結果頗令人欣慰:預計小麥平均畝產650斤,大麥平均畝產550斤,油菜籽平均畝產250斤,小麥、大麥高產攻關田畝產均超千斤,油菜高產攻關田畝產620斤。作為全國油菜高產創建示范點的上庫力農場,今年春油菜單產再創新高,測產結果顯示千畝核心示范田的畝產超過600斤。對旱作春油菜來說,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北方高寒地區糧油單產實現了新跨越。
強筋健骨技術集成
作為典型的北方高寒旱作農業區,海拉爾墾區高產攻關的著力點在哪里?當然在科技。他們研究和突破關鍵技術,使核心技術常規化,把高產技術攻關田建成了模式化栽培技術集成的大平臺,在選地整地、肥料配比、品種選擇、播種技術、田間管理、機械收獲等環節,都為發揮優勢提供技術保障。
保護性耕作是墾區推廣的重要技術之一。為了抵御干旱和春天季風對作物的影響,他們在實踐中總結出四年循環的保護性耕作模式,綜合配套應用了大型機械深松、噴藥、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地表處理等技術。該模式第一年深松整地休閑;第二年播種小麥、收獲留茬、秸稈拋撒覆蓋;第三年免耕播種油菜;第四年地表處理(耙茬)播種或直接免耕大麥。尤其是大型機械化免耕播種技術在抵御風災旱災、節本增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效益。從2003年至今,海拉爾墾區共投入9568萬元,購置179臺免耕播種機。今年免耕播種面積達到115萬畝,占統一耕種面積的50%。墾區旱作機械化免耕播種在“推廣速度、機械配備水平、技術規模、綜合效益”等方面都處于全國一流水平。
海拉爾墾區還廣泛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方位實施模式化栽培技術規程。墾區共建起了10個土壤化驗室和一個中心化驗室;以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所為技術依托,在方案制定、設備選型、人員培訓、配方制定等方面進行全過程指導;農業生產全部實現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全墾區統一執行《作物機械化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規程》,逐步縮小各農場種植水平的差距,科學種田的整體水平與防災減災措施能力顯著提高。
體制創新活力大增
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2003年進行了公司制改革,成立了海拉爾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墾區11個農牧場嬗變為分公司,公司管理從分散經營轉變為統一管理(統一制定發展計劃,統一采購農用物資,統一銷售農副產品,統一管理重大投資,統一開發市場品牌和統一處理遺留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組織基礎,集聚了資源要素,降低了生產成本,發揮了規模優勢。
如今,墾區350萬畝耕地采取了集團公司規模化、機械化統一耕種,分公司獨立核算的經營方式,農藥、化肥、油料、大型農用機械等大宗物資由集團公司統一采購。目前有五個控股子公司的100萬畝耕地仍實行分戶經營,今后也將逐漸向統一耕種過渡。
在墾區管理體制改革中,范紅旗認為成功之處在于將耕地分散經營的劣勢轉化成了規模經營的優勢。他通過算賬向記者印證統一管理的好處:去年11月,集團公司預計化肥會漲價,便以預付定金的方式訂購了4萬噸化肥,按今年高漲的化肥價格測算,僅此一項就省下了3000萬元的支出……
海拉爾墾區有450萬畝耕地,可職工僅4.3萬多人,他們必須依靠機械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大型先進農業裝備投入不是小數目,統一管理的體制便創造了條件。記者在拉布大林農牧場105隊看到,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免耕播種機、衛星導航噴藥機等國內外先進的農機裝備有秩序地停在大院里。管理員說,不少機械正下地干活,這還是一小部分呢!據了解,從2003年至今,海拉爾墾區農業機械投資達到2.08億元,其中將近一半用于進口先進裝備,墾區擁有的迪爾、克拉斯、凱斯、大平原等世界頂級大型機械超過100臺(件)。今年購置了5臺紐荷蘭6090型聯合收獲機,價值不菲——每臺……萬元,在秋收會戰中大顯身手——一個小時能收獲……畝小麥。農業機械的現代化,讓全墾區集中耕種的土地播種作業只需一周,收獲作業在兩到三周內就可完成。
海拉爾墾區還變單一產業為多元產業,不僅要賺取種植環節的利潤,還盯上了農產品加工的利潤,因為墾區有充足的原料。記者在墾區麥福勞有限責任公司、金驕生物質化工有限公司采訪時發現,這些企業均在加速擴張之中,前者投資8790萬元擴建的馬鈴薯全粉生產線即將投產,年加工鮮馬鈴薯能力提高到8萬噸;后者投資1.6億元建設年加工油菜籽能力30萬噸的大項目,9月份剛投產。隨著投資3000萬元建設的啤酒麥芽加工生產線、總生產能力達到4萬噸的五座有機肥廠、農墾物流中心的逐步建成,海拉爾墾區產業發展將更加協調。
海拉爾墾區不但是北方高寒地帶旱作農業的成功典范,也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示范窗口。墾區現在已有三個農業部確認的現代農業示范場、一個農機示范場、一個現代化奶牛養殖示范場,拉布大林農場也是北方高寒地區種子產業化示范農場和國家級原種場。如今,墾區向周邊農村及個體小農場提供了90%以上的油菜、小麥新品種,就連墾區退休的農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也大多都被地方農場高薪聘請當顧問。墾區對周邊農業發展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大大提高了農墾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專家指出施用化肥不會板結土壤
- 下一篇:美國發布三聚氰胺標準 2.5pp..


